第34章 办报刊

    第50章办报纸

    唐钰真的是那么不懂人情世故的吗那自然不是。

    倘若他打算一辈子留在官衙自然是要好好经营笼络关系,可他现在盯着的不单单是官衙这块儿地。

    所以根本不用在这些人身上费太多力气, 表面子的功夫做完就行了, 他需要做的,是尽快立功, 想尽办法露脸。

    哪怕成为众人的眼中钉也没关系, 因为那时候他肯定都被调到曲公,或者魏县守身边去了,众人再嫉妒,也耐他不何。

    从官衙这边下班, 唐钰并不是急着回家,而是跑书肆找鲁崇山。

    找对方做什么当然是办报纸。

    这事儿之前跟鲁崇山结交的时候, 唐钰就在考虑了。

    报纸可是个好东西,这是大众传播消息非常重要的载体, 拥有着反映, 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巨大功能。注1

    在没有网络、媒体,什么消息都靠口口相传的古代, 掌握这种消息载体,就相当于掌握了社会舆论的风向, 人言这股看似无形的力量有时候比什么武器都强大。

    尽管古代识字的人不多, 可就是这么小部分识字的人,走到哪里都让人头疼和尊敬。

    鲁崇山见到唐钰到来,很是欣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说的就是唐钰啊, 这才多久的时间, 当初生活都还得靠抄书赚钱解决的小少年,转身一变就已经成了官衙的幕僚,着实让人惊讶。

    当日从唐钰说话的知识量他就知道对方绝非常人,如今倒是没有看错。

    虽唐钰面相只有16岁,但此刻鲁崇山却无法真拿对待16少年的态度出来,举手投足之间对着唐钰,颇有将对方当成同辈相交的样子。

    “不知今日士子来找鲁某,是有何要事”

    简单的寒暄之后,鲁崇山心知唐钰这么晚了还来找他,肯定不是闲聊那么简单,索性就直接询问。

    唐钰也开门见山,

    “鲁叔叔,是这样的,如今我去了官衙自然要努力为县守大人分忧,但是我刚去大家都不怎么相信我,给我安排的事情也皆是一些没有意义的抄写整理工作,可我这脑袋里又有好些想法,就此沉寂实在有些耐不住,所以我想找鲁叔叔您一起做点儿事儿”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鲁崇山是个聪明人,人活几十岁某些方面比他老辣得多,唐钰不想遮遮掩掩坏了大家交情,因此并不隐瞒自己想往上爬的野心。

    对鲁崇山这种拥有风骨的文人来说,与其扭捏猜忌,不如坦率点,更利于来往。

    “这个报刊,简单来说就是记录各种消息的实质载体,我们每周也就是七天发行一次,上面可以分成很多版面,分别刊登官府政令新闻、时事评论见解、民间要事、士子文章等等东西,只要不涉及隐秘事情就无所谓,只是增加消息的传递”

    “如此,相较于什么消息都得靠人力去打听来说,有这般方便的报刊,相信大部分士子和士族老爷都会愿意购买。一旦报刊发展成果,于我们来说获得的不仅只是金银,还有掌握引导社会舆论的权力。”

    对普通人来说,报纸只是个更加方便获得消息的小东西而已,可对像鲁崇山这些充满智慧的人来说,却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轻而易举理解到办报纸的重要。

    鲁崇山听着心情有点澎湃,“报刊是个好东西,但我们无权无势,你怎么能保证我们就抓得住”

    就像盘炕,是唐钰出的点子,但最后真正的大功劳却落不到他头上。

    “办报刊不像盘炕方子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很多细节东西,若没有我,即便把这主意送出去,他们也办不成,弄到最后必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烂摊子。”

    唐钰悠闲喝水,继续,“下面争斗得再厉害,最终谁出头也就是上面一句话的事情”

    “此话有理,但是否太过冒险。”

    鲁崇山沉思,如此做唐钰就算是跟整个官衙的同僚为敌,即便得了魏大人欢心,日后怕也是要被人送上穿不完的小鞋。

    “不是冒险,而是跳板。官衙就那一亩三分地,我志不在此,想必鲁叔叔也不愿这辈子就在书肆了却余生吧”

    鲁崇山苦笑,“鸿鹄有志,千里有马,苦读半生,谁愿就此埋没”

    “既如此,叔叔为何不放手一搏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鲁叔叔书肆多年结交的士子人脉,如今便是能够用上了,名声一出,何愁没有伯乐请鲁叔叔出山”

    唐钰费心劝说,鲁崇山很有才,但就是不会经营名气展现自己长处,否则怎能混到现在年岁也没有遇到可心的伯乐。

    “小侄所言有理”

    鲁崇山微怔,心思被动摇了。

    唐钰满心点头,拉拢队友成功。

    由于报纸这件事干系重大,在没有确定具体之前,唐钰除了鲁崇山其他谁都没说。

    毕竟他虽嘴上说主意被别人知道了不怕,但实际还是不敢小瞧古人智慧的,报纸不比盘炕,这涉及后面很多事情,万不能出半点差错,叫人抢了去。

    鲁崇山明白事情重要,又事关自己前程,自然也是守口如瓶,只等唐钰每天傍晚过去和他商议。

    因而唐钰每天早上出门,天黑才回家,一副精疲力尽的样子让唐祖母很是心疼。

    可这是孙子的前途,唐家的未来,唐祖母也不能说辛苦就不做的话,只能绞尽脑汁的悄悄买些鸡鸭鱼肉回来给孙子进补。

    顺带家里人也提高提高伙食,以防那天战事起来家里人身体太弱跑不快,左右家里现在不缺钱,用不着在吃喝上苛待,不过家里最好的那份永远还是她大孙子的。

    唐家人对此都没意见,现在家里钱是钰侄子赚的,钰侄子当然要享受最好的。

    何况唐三叔得了衙门匠人头头的活,可把家里高兴坏了,虽还是下力气的工作,但加上官衙二字那就是威风八面,一家子有两个人在衙门工作,简直不要太光荣。

    唐四叔羡慕得很,也想混到衙门去,凭他偷奸耍滑的脑袋瓜子,定能在官衙混得如鱼得水。

    为此,私下里唐四叔还跑去悄悄跟唐祖母诉了苦,说镖局怎么怎么辛苦,怎么怎么危险,儿子要累死了云云

    唐祖母是很嫌弃两个儿子,不过到底是亲生的,想着家里情况好了,心也就软了。

    但很可惜,唐钰是狠了心的要训练这个四叔,哪能就此作罢。

    “祖母,你不要听四叔的,四叔有多奸猾您也是知道的,他说累死就累死自从去了镖局后,四叔的身体是看得见的变化,身体结实了不知道多少,哪有他说得那么坏,他就是瞎编。”

    唐钰坚决睁眼说瞎话,“祖母,我现在在衙门做事,也得到了不少内幕消息,我听人说上面时局不稳得很,战事征兵肯定是跑不掉的,到时候我们家里不让四叔去,难道让三叔去吗三叔多笨祖母您也知道,去了肯定要被别人忽悠替人送死的。”

    “啊,这是真的真要战事征兵”

    唐祖母闻言马上被吓到。

    “对,我衙门同僚跟我说的,所以我们必须提前做准备,届时征兵不许用银子抵,我们家就只有四叔能顶上,现在让四叔辛苦点,以后他才能活着回来,累和命,自然是命更重要。”

    “这,这”

    唐祖母愁眉苦脸不得不接受现实,倘若真要征兵,家里男丁中确实只有老四能去。

    诶,孙子说得对,现在累点,以后能活命,锻炼必须要让老四好好好好锻炼

    被唐钰话吓到的唐祖母心里琢磨,回头就冲想偷懒的儿子扇了两巴掌,横脸无情将人亲自拎到镖局去,还给镖局头儿塞了银饼子,务必让对方好好安排事情做,一定要将瘦竹竿的唐老四训练成个健壮肌肉汉。

    四婶见状,那叫一个欣喜拍手赞同,她早就嫌弃她相公那瘦弱身体很久了。

    镖局头收到银饼子很是乐意,别人请人都是送银子出去,他这请人反倒是收银子回来,还白得个干活的壮劳力,真是天上掉馅儿饼。

    于是想用苦肉计的唐老四回到镖局后,很悲剧的迎来了比之前更加痛苦的训练生活

    唐钰喜闻乐见,不过他也没比唐四叔轻松到哪里去。

    官衙的那些幕僚不欢迎他,总不让他做正事,天天把他和江汉奕指使去库房抄书整理卷宗,事情一做就是一整天。

    江汉奕气得很,却又无可奈何,谁叫他们背后没人,魏县守事多也不可能天天惦记他们俩。

    但唐钰却觉得如此也不错,虽然枯燥,可在通过哪些不起眼的卷宗他倒是对官衙内部,以及澧城的情况多有了解。

    其他无法细说,就说部分案件吧,凡事涉及城中士族的案件,他都在心里记录下来,然后回去慢慢整理,最后罗列出一个各家士族的敌友关系表。

    其中谁家跟谁家有什么摩擦,谁家的亲戚又跟谁家有什么瓜葛不起眼的小事情聚在一起,就是致命的祸患。

    这些信息,唐钰自然整理成册,悄悄回馈给他的暴君主子,将细作的身份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每次回馈消息的时候,他在信中自然仍旧免不了几句无关紧要的琐事废话。

    比如说,“今日衙门的饭菜不错,其中清蒸醋鱼很是可口,衙门对待幕僚倒是很不错,主子莫担心,钰过得很好,不知主子近日用食胃口可好若主子吃腻了府中饭菜,便差人去朝来楼,那里的招牌菜色大多都是钰想的,哈哈,主子,钰聪明吧”

    再如,“主子的腿如何了钰已在想办法制药,很快就能给主子治疗,届时主子站起身来,定是风神伟岸若能治好,钰可能跟主子讨个赏将来待钰回来,主子定要留钰在身边,不能再把钰差出去。”

    唐钰乐滋滋的写信,务必想尽办法拉进距离,要跟暴君做亦主亦友的存在,很不要脸的仗着现在年龄不大,疯狂撒娇讨好讨喜。

    整封信里正事不过几句交代完成,其余剩下都是诸如此类的废话。

    信送到澧王府,殷禹看到如此尔尔,面无表情的脸上每次都忍不住变化,露出让阿九阿十惊悚的笑意,昭显心情愉悦。

    “替本王收起来。”

    每每看完信,殷禹也并未像以往当场烧毁,而是保留了下来,颇有纪念的意思。

    阿九阿十心中隐隐有所猜测,却又不敢肯定。

    第51章报纸进行时

    官衙组织百姓盘炕的事情如火如荼开展。

    过冬之事干系重大,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士族虽不在意普通人的生死,但也怕死光了自己成光杆司令,难得给衙门这边拨了不少金银过来。

    魏秉郡算是个办实事的官员,收到拨款没有丝毫贪污浪费,全部用到了盘炕之事上。

    不过整个澧城范围地界百姓再少,却加起来也有几十万人,不可能每家每户都由官府承担盘炕的费用。

    因此最后商议,城里面富裕的百姓就自己补钱单独修炕,而村里则一起凑钱,官府再补助,在各村祠堂的大房子里面修几个大通铺,冬日众人聚集过冬节省钱财和柴火。

    这个结果百姓们已经很知足了,纷纷感恩代谢赞叹今年官衙仁德,对下来办事的幕僚官差难得发自真心的欢喜迎接。

    官衙中那几个接手办事的幕僚得了好处,回头看唐钰也顺眼了很多。

    另外几个当初何常林那派的幕僚则幸灾乐祸,很想当面嘲笑下唐钰。

    但唐钰整天不是呆在卷宗房抄书整理,就是到时辰离开衙门走人,连中午吃饭都是江汉奕帮忙带到卷宗房食用,努力老实做事不露面,根本不给他们机会,让人憋闷。

    江汉奕是个热心肠,唐钰呆在卷宗房不愿意出去,他就把外面的事儿拿回来说,提起原来何常林那派几个幕僚憋闷的脸色,肚子都笑疼了。

    “钰弟弟,你是没亲眼瞧见那几个老家伙的脸色,手上没有露脸的事儿做,又找不到你来幸灾乐祸,这两日憋闷得只能冲干粗活的下人撒气,丢份儿,笑死我了”

    唐钰听着心情也不错,“江哥哥也很讨厌他们”

    “那是自然,我刚来的时候他们可没少欺负排挤我,我堂堂士子被他们当做书童使唤,气煞我也,以前何主薄那派的人嚣张至极,现在可算风水轮流转。”

    江汉奕毫不避讳点头,他跟唐钰已经非常熟了,两人同为新人更有种同仇敌忾的心态。

    以前何常林是什么性,跟着对方混的人德行能好到哪里去,不过就是群踩高捧低,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货色。

    说罢,江汉奕又开始担心,

    “但是钰弟弟,你这样下去可不行,总躲着他们不是办法。你才能比我好,得想办法让朱友清他们接纳你,到时候才能得到魏大人真正重视”

    朱友清是直属魏大人的幕僚小团体领头。

    “这是自然,我已有想法。不过听江哥哥的意思,你真不打算再往上走”

    江汉奕挠挠后脑勺,不好意思,“我自知才华有限,家中又无背景,城府也算不过他人,能在衙门混下去就不错了”

    “但是江哥哥文章似乎写得不错”

    何止不错,江汉奕别的方面中庸,但文章却是当真惊才绝艳,魏秉郡将其招进衙门,就是为得对方这份本事。

    官衙内大部分需要呈上或者外发的东西,每每写完都会让江汉奕再润一次笔,这份差事其他幕僚想抢都抢不过去,天赋所在,没办法比的事儿。

    “我也就这点本事,除了帮魏大人润笔之外,别的事儿我都做不好。”,江汉奕倒是真的有自知之明。

    “人就是贵在有一技之长。哥哥若不嫌弃,我这里倒是有件事可做,成功了哥哥既能得利,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

    “何事”

    “傍晚离开衙门之后,江哥哥去鲁先生的书肆等我,到时我再与你细说,此事暂且不宜宣扬。”

    唐钰毫不费力把人哄上自己的贼船。

    江汉奕十分好奇,不疑有他,傍晚做完事儿,便不动声色照常离开,然后去约定的书肆。

    鲁崇山见到江汉奕并不意外,热情迎接,因为找江汉奕一起上贼船,是他跟唐钰一块儿商量的。

    想办报纸,除了老板和编辑,怎么能够没有拥有一手绝佳文笔的作者呢

    江汉奕其他方面不显,唯独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人又心性单纯不喜争斗,简直就是第一人选不用犹豫。

    听懂了报刊到底是什么之后,江汉奕也非常感兴趣,别的他不在乎,只想到自己写的文章能够被所有人看到,甚至翁公品鉴欣赏,他就特别兴奋。

    几乎是没有任何考虑,江汉奕就点了头。

    “既然如此,鲁叔叔您来把握报刊的版面和内容,我去收集信息,江哥哥着笔润写。”

    大家同意,那事情就这么敲定,分工合作。

    鲁崇山关系人脉广,年纪大经验多,把握报纸的内容方向最合适,以防不慎写了什么不该写的东西。

    而唐钰目标是结交,去外面收集信息、以及拿着鲁崇山的信去各种名士翁公那里求取文章最适合他,并且日后设立记者部门,也只有他清楚,外交方面他自然首先就得揽下。

    江汉奕则事情没那么琐碎,等他们这边资料内容确定下来,直接提笔写文章即可。

    初期的“报社”很简陋,只有他们三个人,但凡事开头难,再说暂且他们三人也足够了,反倒是人多眼杂,报纸的事情他们可是准备一鸣惊人,岂能透露消息出去

    官衙内所有人都在忙着盘炕过冬的事情,根本没人注意到他们的动静。

    唐钰俩人每天还是照常去官衙,闷在卷宗房内抄书整理。

    但实际呆在卷宗房的只有江汉奕一个人,唐钰则悄悄从窗户溜出去,辗转城内奔波,收集入报的各种消息。

    整个报纸他们要做的版面非常丰富,除了官府消息的新闻栏目,还有时事消息、名人文章、以及百姓生活。

    因此唐钰少不得去百姓人群中走一趟,收集民生相关的内容。

    其实百姓生活板块可做可不做,买得起和识字的士族并不关注百姓生活怎么样,非要加上这些,自然是唐钰的私心。

    千万别小瞧群众舆论,一旦百姓的声音多了起来,照样能够对官府照成影响,古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蚂蚁再小,多了也能咬死大象

    唐钰想做的,就是利用这些舆论做点事情,所以对百姓生活这个版块,他比其他更关注。

    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出去都是特意乔装打扮过,并且查访百姓时也找了借口。

    唐钰特别挑选了个比较穷的村子,把人家的里正和族老们找出来,以游历士子的身份,询问对方村子的生活状况、风俗人情、还有对官府的评价和建议。

    村里难得来个外人,还是个有学问的士子,里正和族老们非常热情攀谈,村里其他村民听到消息,也都纷纷放下手上的活,赶紧跑过来围观凑热闹。

    好似跟读书人多说两句话,多看两眼,就像得了多大光彩,日后能给子孙吹嘘似的。

    这个时代人对知识学问的疯狂崇拜,是唐钰这个现代人理解,却没办法深切体会的,心里也很是感慨。

    相比这些古人,出身在现代的人,真的非常幸运和幸福。

    唐钰虽有原主的记忆,但原主到底以前也是生活在城里的小少爷,没吃过太多苦,所知道的东西有限,仅仅只有城里看到的罢了。

    此刻跟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穷苦村民谈话,他才算是对这个世界真正的了解。

    太多的东西没法一时间全部说清楚,唐钰却只有一个最印象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这里的人,大多数一辈子连吃饱是个什么滋味都不知道

    “那对澧城的大人们,你们如何看”

    唐钰一边听一边记录,他跟众人说自己会写游记编书,会把大家写进书里留名,所以众人都很积极回答。

    不过问道这个问题众人却是马上就安静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因为不敢胡乱议论士族官员,阶级的威慑已经植入这些人骨子里,生怕那句话没说对传出去,惹怒了士族老爷全家遭殃。

    唐钰没办法,只能换个问法,“那就说说你们有些什么希望吧。”

    内心希望就是来自对现实的不满,顿时村民马上来劲儿开口了。

    “我想吃饱饭”

    “我想穿布帛的衣服”

    “我想住冬暖夏凉不漏雨的房子”

    没有接收过教育的村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变相套了话,所有希望都是官府治理不够,导致大家太穷的缘故。

    唐钰心里有数,继续,

    “能再说说你们村子从聚集以来,都发生过哪些大事儿吗我觉得你们村子很特别,我想给你们村子单独写几篇文章放在我的游记里,日后流传下去。”

    “还要流传下去的啊这敢情好,那我再说说,我们这里叫做白马村,叫这名字是因为”

    一听说编撰的书还会流传后世,村子的里正和族老们更精神了,继续积极的讲诉。

    担心唐钰记不住,还特意放慢了语速,如同在讲诉一个悠远流长的古老故事。

    唐钰也从中提取到了不少百姓生活信息。

    等到故事讲完,他准备离开时,里正和几个白发老人拉着他,兴奋请求,“士子大人,这书你写完了到时候能让咱们村抄一本吗我们,我们自己找人抄写,不,不劳烦士子大人”

    他们这种不起眼的穷村子,能够在书本上记录下来,并流传后世是何等荣耀

    万一这士子大人离开后书本没能留存住,他们自己村儿当成族谱传下去,日后也叫子孙知道他们村子穷归穷,但还是有荣耀存在的。

    “好,待我写好,我送你们一份。”

    看着淳朴村民,唐钰无法拒绝,也更加感受到肩膀上的责任。

    第52章报刊推广中

    经过多天走访,唐钰对这个世界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耳听永远不如眼见为实,尽管他一直都知道这个世界很落后,但很多东西只有当你亲身去体会,才知道其中滋味。

    衙门的人全部都在忙盘炕过冬,他们这边办报纸的事儿折腾许久也没人发现半点端疑。

    第一期报纸很快就做完,不过七八天的功夫就弄完了,江汉奕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各反面检查无漏之后,鲁崇山就带着数份报纸,挨个去拜访多年来积攒下的人脉。

    唐钰和江汉奕俩人也没闲着。

    江汉奕也有许多交好的士子读书人,自然也要带着报纸上去推广;而唐钰则走得亲民路线,天天往周围的村子跑,给那些不认识字的村民读报纸。

    他们必须抢在其他幕僚发现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将报纸推广出去,把这个事情牢牢抓住手中。

    届时,魏秉郡为人还算正直,其他人想摘他们的成果也不太容易。

    倘若失败,算他看走了眼,日后对待魏秉郡便要好好思索一二了

    前期推广还算顺利,尽管大家一时半会儿无法理解报刊这个新事物,可鲁崇山去拜访的都是熟人,众人即便不懂,也会耐心几分瞧瞧。

    结果这一瞧,还未仔细看完内容,就先被报纸排版和模样给惊艳到了。

    因为没有纸,报刊就只能坐在布帛上。

    但是这个时代忌讳很多,白色乃丧忌,所以唐钰没有选择白布帛,而是选的明黄色布帛。

    如此既避了忌讳,颜色浅淡容易书写,明黄色有种富贵气势之感,非常醒目亮眼。这里皇室目前推崇黑色为尊,用明黄之色也无碍。

    整个报刊版面除了文字,还有许多配图,这自然是唐钰执笔,图文相配才更加生动。

    得到报刊的学识之人首先就被上面的作图吸引到了,然后带着好心情再看内容,更加惊喜连连。

    上面所写的大部分消息其实并不算隐秘,但是整理在一起却叫人亮眼,可比自己一点点收集整理再使用方便得多。

    而且也节省得多,一份报刊唐钰等人商量的定价是300铜铢,而上面所记录的消息,众人靠自己去打听,所花费的金银绝对要多数倍。

    另外名士翁公的文章栏目,更是让众人欢喜不已,要知道想得名士翁公指点,想瞧瞧人家的文章学习一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此刻在报刊上随便可见,怎能让人不欣喜

    “这些名士翁公已经跟我们签订了契约,以后每期报刊都会刊登一篇文章,若各位老爷和士子有何见解疑问,可写信给我们,名士翁公随即回答作解。若有入得翁公名士眼的见解疑问,下期报刊我们会刊登出来。”

    “另外,若各位士子有自觉不错的文章,也可以向我们出版斋投稿,东家觉得可以,也会刊登,并且回赠士子部分金银作为小小心意。”

    其实说是报纸,唐钰纯粹是抱着做杂志的念头。

    毕竟这般正大光明告知消息的东西,不可能在上面放太过隐秘的新闻,那样做没有背景会引火上身的。

    可是没有劲爆的新闻要怎么吸引读者呢那自然就得在名人文章这里下功夫,跟读者多多互动,让有学问的士子对报刊上心,自然报刊就会成为一种被推崇的存在。

    而什么东西最令人上心,除了利益二字没别的。

    果不其然,听到自己写的文章不仅能够刊登让所有人看见,还能获得一笔酬劳,家境贫寒的士子们当时就心动,看报刊的目光火热了起来。

    而不缺钱的人也没关系,报刊上刊登的内容也足以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银钱。

    至于被唐钰重视的民生板块,没有引起年轻士子和士族老爷的兴趣,倒是意外的引起了那些名士和翁公的关注。

    天下真正不重视名利的人太少了,谁都想获得权力和财富,读书人那么努力学习真的是情怀吗还不是想混个好前程,情怀这东西只建立在衣食无忧,说白点就是吃饱了闲得慌情况。

    所以在百姓看来清高孤傲的名士翁公,大部分还是想找机会做点事情,混个名利出来。

    想在仕途上混出名堂,最重要的当然是做出政绩,而政绩建立在百姓身上,自然这群人对民生就关心了许多

    第一期报刊推广出去,不出意外很轻松就被大家接受。

    没文化的百姓在唐钰去村子推广后,名人文章不懂,但写关于他们自己的内容便是就听得津津有味,还有关于官府的消息新闻,对消息闭塞的百姓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东西。

    每次官府发布的告示,因为不识字、传播缓慢,很多好处根本落实不到百姓身上,就算能落实,时间上也有许多延迟。

    更甚至,有些心术不正的官府差役,还会借此敲诈村子的百姓,里正若是不塞钱,就不把朝廷的好消息告诉你们村子,你村民不认识字看了告示也没用,忒阴险。

    “我们出版斋每隔7天发行一次这种报刊,上面除了刊登各种消息和文章,若是有什么困难、冤屈、寻人等等事情,只要交点手续费,我们会在上面写出来广而告之”

    针对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推广方法,百姓也是很重要的读者和舆论群体,唐钰坚决要让这些不识字的百姓也重视报纸起来。

    “每份报刊是300铜铢,单价虽不便宜,但若是全村凑钱购买,每户也就是一两个铜铢而已。”,远比官衙贿赂差役的银子少得多。

    “若是不识字,可向书肆掌柜询问报刊内容。”

    “这上哪儿卖去”

    各村里正明白关键,态度很是积极。若是有这报刊,他们不仅能够快速获得官府消息,还能省下大笔打点银子,傻子才不买。

    “澧城东街的鲁氏书肆。”

    “”

    唐钰三人分头行动,第一天成功的把准备的报刊全部推广销售出去。

    不过这也是因为报刊数量并不算太多的缘故,没有印刷术,每份报刊都靠他们自己抄录,人力有限,也就几十份而已。

    开头的顺利让大家都很高兴,但忧虑也不少。

    说实话,真要把报刊这东西办出来,他们必定要得罪不少人,一个弄不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大家还不能高兴松懈得太早。

    “衙门的那些幕僚不用担心,那些士族老爷也不愁,报刊这事只能掌握在官方手中,现在要注意的是那些衙差阎王好说,小鬼难缠。”

    衙门内的衙差油水有很多都是靠卖消息得来的,特别是那些没什么权利的小衙差,弄不到重要消息去巴结权贵,就只能压榨下面的小百姓。

    他们在报刊上的那些新闻看似无关紧要,却损坏了这些人的利益,处理不好,日后这些人绝对会制造不小的麻烦。

    此事鲁崇山帮不上忙,交际人脉圈不在这里,只能靠唐钰和江汉奕。

    “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我之前说的记者部门,可以招募这些人,他们只是求财,消息卖给谁不是卖。”

    “但是那些衙差能得到的消息就那么多,咱们不可能白白把他们都养起来,而且他们也不会完全忠心我们,别人稍微多给点钱财,肯定就会把我们出卖得一干二净。”

    江汉奕在官衙多呆几个月,知道的内情要多些。

    “这个好办,我们采用计件酬劳制度,付出和获得自然要成比例。至于忠心江哥哥你去悄悄把这些人邀约到一起,我来说服他们。”

    “我们动作必须要快,一定要在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将报刊的运行机构完全建立出来,掌握人脉,展现实力。届时,魏大人才会放心让我们两个新人来负责报刊,否则还是为他人做嫁衣。”

    “另外,还有那几个凡事走中庸的人,我们也要去找一趟。”

    “找他们做什么”

    “站队。”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