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5章

    没钱的人得到医治用了药后安心地睡着。

    得到铜板吃饱饭的乞丐对他们露出的笑容,那是一种真心的感激和来自心灵的尊重。

    买到糖葫芦的小娃娃兴高采烈地分两颗给师祖和他。

    …………

    小保康的托钵满了空,空了满。

    渐渐的,他不在关注于手里的托钵是满还是空,而是和师祖一样,只关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保康的小心肝儿和天上叽叽喳喳的小鸟一样畅快飞翔,全身每一颗毛孔都活泼地跳起来,老少两个来到县城里的一家面馆坐下来,他正好一场午觉醒来精神头特好,特高兴地和师祖表现。

    “师祖,保康知道了。”

    师祖微微笑:“知道了什么?”

    保康摇头晃脑:“满即是空,空即是满。”

    师祖脸上的笑容加大,瞧着小徒孙双眼发亮,好不得意的模样,问道:“师祖听医馆的小童说,医馆那个人他之所以被赶出来,因为他其实是一个惯好在四邻八乡游荡之人。”

    “小童认为他不该得到免费救治,保康认为该不该?”

    保康眨巴眼睛。

    惯好在四邻八乡游荡之人,那不就是街头小混混?保康的眉眼鼻子都皱巴:“师祖,保康认为,他也是一个人。”

    师祖一愣,随即高兴地低头看向怀里的小胖娃娃。

    语气里带着一丝丝严肃:“保康说得非常好。”

    “他是人,没有十恶不赦,而我们能帮助他,他有错处也应该先给治好再送交官府,心里不平——可以狠狠地打他一顿,但是该给治。”

    保康点小脑袋,表示他记住了。

    然后师祖趁着素面汤没有上来的时间,接着教导:乞丐没有衣食住处出来行乞,孩童的童年里没有那一串糖葫芦,都应该给予帮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本心上讲,从大道上说,大夫救人,佛门子弟帮助人,类似教书先生教导学童,官府管束万万民,都要做到“有教无类”……

    师祖:“保康记住了吗?”

    保康:“……”两眼冒金色的小星星,蒙圈。

    “师祖,保康知道孔子、孟子,‘礼运大同篇’是谁?”

    师祖给小徒孙围上小围兜,随口说道:“《礼运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圣人的理想大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保康愣神片刻,恍然大悟,

    这不就是未来的世界?重重点小脑袋,很是钦佩地夸道:“师祖,孔圣人真聪明。”

    “……嗯。”

    “师祖,我们是和尚……”保康眼巴巴地看着他师祖,做和尚不是要专注本职业?

    师祖还是笑:“一法通,万法通。我们是和尚,出家人,我们也是大清朝的子民,是这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

    保康:“……”干脆一头扑到师祖的怀里耍赖。

    “师祖,师祖,保康知道了。保康还要吃糖葫芦。”

    小儿顽皮撒娇,师祖眉眼笑开——坚定地摇头:“糖葫芦太甜,一天只能吃一颗。”

    保康:“那师祖多吃一颗,就当是保康吃的。”

    “师祖年龄大了,一天也只能吃一颗。”

    保康:“那我们买回去,给其他人吃?”

    师祖轻轻点头:“保康真聪明。”

    真聪明·保康笑得欢喜。两碗素面汤上来,老少两个一起念一遍经,用着茶馆厨师专门给他们做得素面汤,都是心满意足。

    茶馆里掌柜,厨师,小二,其他客人,也都看得心满意足。

    三年前大清皇家新生的嫡出小阿哥入驻五台山引起轰动,但这两年各方势力角逐,种种原因之下,渐渐被世人淡忘。保康在五台山上的生活非常自在,清净无争,下山后融进万千老百姓的俗世生活,更是如鱼得水般的欢乐。

    小和尚的胖手里拿着小汤勺稳稳地吃着面汤,眉眼舒展,大眼睛乐得眯眯起来……再配上精致立体的五官,胖嘟嘟的小脸蛋,眉眼间洋溢的欢乐精灵的气息……

    明明都是一身朴素的僧袍,可他和他师祖两个人,都是周身发散着一种安定明亮的味道……

    整个面馆的人都是吃一口面,看一眼他们。

    刚刚听着这位“师祖”教导小徒孙的话,虽然都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听着,就是舒坦,就是很有道理的样子,就是喜欢听。

    此刻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低头吃面,看不清脸,他们还是喜欢看,仿佛多看几眼就能沾染上那份味道一样。

    整个茶馆奇异地安静下来,好似和外面的世界有了屏障,空气凝固在茶馆里面,内心前所未有的宁静。

    …………

    保康吃完最后一口面汤,吃完后满足地摸摸小肚子,洗手漱口,和师祖一起再念一遍经。

    对着空空的面碗,骄傲:“师祖,面碗空了,保康肚子满了。”

    师祖:“乖。”

    保康气沉丹田,语气豪迈:“保康和师祖开始‘饭后百步走’。”

    “乖。”

    师祖留下面钱,站起来领着小徒孙给茶馆里的所有人一起行一个佛礼,转身。

    老和尚从小方桌侧边缓步出茶馆,高条儿的身量,不瘦不胖,双肩平展,一手托着托钵,深青色的僧袍衣袂在脚踝上边波浪似的翻着。那种无关男女老少相貌年龄的潇洒俊逸,仿佛不沾染一点尘埃的样子,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

    小和尚乖巧地跟在“师祖”的后面,有板有眼地学着他“师祖”的气场,小胖脸板着,嘴角还不自觉地上翘,可爱得让人想要尖叫。

    茶馆里的人也出来,来一个“饭后百步走”。

    五台县,也就是五台山所在的县城,地方很大,人口七八千。地处五台山腹地、五台山寺庙群中,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当地人沾染佛门香火,大多有几分“佛性”:老实忠厚,勤劳俭仆,待人纯真善良,做事慢慢吞吞……

    又因为五台山这个佛家中心带来的好处,家家户户的生产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农忙务农,农闲从匠,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匠艺人,刮面洗头,修锅补盆编筐,做什么活计的都有,

    师祖说,“富不喜外,穷不嫌乡”是他们的性格特征。

    当然,其他地方有的“重男轻女、族村自卫”等等特点,当地人也有。

    保康第一次进县城,“古代的县城”,那就是后人歇后语中说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稀奇得不得了。

    前面有大动静传来,他和师祖随着人群移动,不一会儿就来到一个地方。

    新上任的五台县令号召当地富户出资,在衙门大街的拐弯处建一座专门收养被丢弃女婴的慈幼院,正敲锣打鼓地热闹着。

    保康的大眼睛闪闪亮,仰头看向师祖:“师祖,舞龙狮子。”

    师祖瞧着这一切也欢喜:“等保康的功夫练好了,师祖就同意保康舞龙狮子。”

    “保康一定好好练习。”保康一副志满意得的小样儿。

    脑袋里畅想完自己“飞花摘叶、踏雪无痕”的英姿飒爽,伸手拉拉师祖的衣袖:“师祖,我们的托钵又‘沉’了。”

    师祖低头一看,托钵不知不觉又“沉”了,小徒孙一只手就可以托住了。

    微微笑:“保康且去。”

    保康不知道他师祖就这一瞬间,就在心里转悠着他的下一步“练功计划”,乐颠颠地捧着托钵来到捐助箱子前面,打算将托钵里的金子银子铜钱都倒进去,奈何他个头太矮够不到……

    一位身穿黑色马褂长袍,标准“绍兴师爷”笑容的中年人早就注意到这对老少和尚,见到小和尚举着托钵垫着脚的样子,登时笑出来。

    “快乐大师,你好。”笑容那个亲近。

    “周师爷好。”笑得那个欢喜。

    刚刚其他人称呼一个“周师爷”,小大师不光听到还记住了,聪明!

    他第一次进县城,周师爷就知道他的名号,真不愧是“绍兴师爷”!

    两个人一时间都挺喜欢对方,就这么看对了眼。

    周师爷哈哈笑:“我来帮快乐大师。”

    “谢谢周师爷。”

    “应该谢谢快乐大师的慈悲心肠。”

    “谢谢快乐大师,也谢谢县令和周师爷接着快乐大师手上的‘沉’。”

    周师爷一愣,随即笑得更欢畅:“县令老爷‘新官上任三把火’,保证烧得红红火火。”

    顿了顿,“县令老爷说到了五台县五台山要吃素,还要问问快乐大师,五台县有哪些美味的素食?”

    快乐小和尚·小保康,一听,立马如数家珍:“点心有‘砍三刀’,茶有金莲花,小吃有台蘑、莜面、核桃……”

    说着说着,保康一脸梦幻。

    周师爷哈哈笑着继续和快乐大师聊天,力求可以去菩萨顶蹭一顿素斋。

    师祖看一眼年轻的县令,看一眼周师爷,眼睛微合,却也没有阻止。

    其他跟着这对老少的人,眼看这位“真天子假县令”,还有装师爷的周培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