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争辩

小说:假千金的红包群 作者:漫漫行
    大堂中的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一位姑娘从楼上走了下来。他们不得不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好看的女子,洛神赋中有云“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 灼若芙蕖出渌波。”之前他们都以为只是虚言, 如今看到面前的薛夷光,他们才知道世上真有这样的女子。

    薛夷光的容貌继承了安国公夫人的美貌,就是见过后宫佳丽三千的周皇后都忍不住惊艳, 感叹薛夷光的貌美,更何况在场的这些举子

    不过, 过分绮丽的容貌并没有让薛夷光看起来像个花瓶, 在场的举子惊叹完薛夷光的美貌之后接着感叹地便是薛夷光的气质了。和平常或温婉或骄纵的气质不同, 如果要用词语来形容薛夷光的气质, 众人觉得“积石如玉, 列松如翠”这八个字再合适不过, 虽然此篇事情是形容男子的, 但是放在面前女子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如玉如松。

    这样一个姑娘,一个敢于高声打断裴邵的姑娘, 一看就不是寻常的女儿家。

    早在薛夷光走下来的时候,裴邵便认出了薛夷光,即便是时隔一年多再次相见,裴邵的脸色依旧十分难看。这一年多, 裴邵以为自己已经从薛夷光的阴影中走出来, 却没有想到当他再次见到薛夷光的时候, 依旧控制不住心中的压抑。

    当然,裴邵也有些感叹于薛夷光的美貌,早在前几年薛夷光还没有长开的时候,薛夷光只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精致漂亮的小姑娘,苏夷玉虽然不如薛夷光,但是也差不了太多。如今呢已经是天壤之别,没有一个男子不重美貌的,裴邵也不例外,因此,虽然裴邵现在还需要笼络苏夷玉为自己卖力,但是心中对苏夷玉的不满却又多了一层。

    除了裴邵,在场的其他人也有不少认出薛夷光来的,比如一些京中官宦人家的子弟,薛夷光回京这几个月,虽说忙着跟着张微复习功课,但是因为她年纪大了,一些宴会还是要参加的,所以一些京中高官的子弟还都是认识薛夷光的。

    吴桐舒看到薛夷光下来后赶紧迎了上去,对着薛夷光行礼道“参见郡主。”

    “吴公子好。”薛夷光还是认识吴桐舒的,吴桐舒的母亲是杨廷和唯一的嫡女,吴桐舒本人也是少年英才,杨家这一次没有适龄的举子,所以吴桐舒成了杨家的代表。吴桐舒年纪比她大上好几岁,他是上届中的举,但是杨阁老并没有让他参加三年前的会试,觉得他学问还不够,便压了压他,让他今年参加。

    薛夷光因着太子引荐的关系,也经常和杨廷和见面,商量变法之事,也听杨廷和提起过自己的这个外孙,所以还算是熟悉。

    吴桐舒虽然比薛夷光大上不少,但是对薛夷光却很是尊重,他外祖父现在教训他和表哥们的时候,十分喜欢拿永嘉郡主举例,他听过一些永嘉郡主的事件,觉得颇为钦佩,所以并不会因为薛夷光是女子或者年龄比他小而轻看。

    和吴桐舒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位和吴桐舒看起来年龄差不多大的青年,对着薛夷光十分有礼地道“时隔两年不见郡主,郡主可还安好”一副熟捻的态度。

    薛夷光看着面前这人,一时间有些想不起来此人是谁,不只是薛夷光,就是群里的很多大佬们也都不清楚。

    “这人谁啊这么自来熟”同昌公主忍不住嘀咕道。

    群里其他的大佬们也表示自己不知情,只有最靠谱的冯太后道“这是庄磬。”

    “庄磬又是谁”知道了名字但还是对不上号的薛夷光。

    冯太后无奈道“就是群主上次参加鹿鸣宴的时候,最后拦着群主和群主说话的那个人,他当初还拍杨廷和的马屁却被群主发现翻了车的,你们都不记得了”

    薛夷光这时才和其他人们恍然大悟,这庄磬是谁,薛夷光轻咳一声,演示自己的尴尬,然后回道“庄举子好。”

    庄磬看到薛夷光还记得自己,心中窃喜,果然永嘉郡主对他还是喜欢的,不然怎么会记得她比起其他的人,庄磬心中最好的妻子人选就是薛夷光,他这些年因着才气,再加上出手阔气,也结交了不少人脉,吴桐舒就是他巴结上的身份最高的人,所以才能在吴桐舒和薛夷光打招呼的时候开口说话。

    薛夷光不知道庄磬怎么想的,她怎么可能对一个遗忘了的人感兴趣,她现在最关心的是裴邵的荒唐言论。

    早在吴桐舒叫出“郡主”两个字的时候,他们便清楚面前的女子是谁了,当朝的皇家贵女,除了永嘉郡主外,再没有人会对文会这种事情感兴趣甚至打断他们的文会了。

    皇家郡主的身份压了在场所有人一头,所以不管是保守一派的,还是变法一派的,又或者是中立之人,这个时候都只能对着薛夷光行礼,口称“参见郡主。”

    薛夷光温和地叫了起,然后看向众人道“说起来我也是应试的举子,与诸位身份等同,不知可否参加诸位的文会”

    吴桐舒之前被裴邵问得有些哑口无言,明知道变法是对的,却反驳不了什么,如今薛夷光愿意帮自己,吴桐舒自然高兴,赶紧笑着道“郡主是我们京都的解元公,若是郡主不能参加文会,那其他人就更没有资格了。”在杨廷和面前教养长大的吴桐舒,自然不是柔软可欺的性子,他辩不过裴邵,不是因为他才学不够,主要是因为他对变法没有裴邵了解地那么多,当然还有就是他的口才真的不好。

    薛夷光是京都的解元,而且吴桐舒都说出那样的话了,裴邵等人脸色难看,自然也说不出不让薛夷光参加的话。

    薛夷光的口才自认还可以,但是这个时候她向来还是求稳的,所以她将蔡琰大佬的“博学才辩”的红包加载上,然后对着对面的裴邵道“裴世子说的话我不敢苟同,赋役合一本就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怎么到了裴世子的口中却成了残害百姓”

    “裴世子代表的到底万千百姓,还是世族豪门”薛夷光冷声道,从一开始薛夷光就能够知道裴邵是站在世族豪门的立场上来查找赋役合一的弊端,对于世族豪门来说从土地清查丈量开始,他们就开始反对,到了现在这些人反对的更加厉害。

    “赋役合一,由银钱取代谷物上缴,百姓若是手中没有这么多的银子怎么办”裴邵也不甘示弱,他知道对付薛夷光不像是忽悠下在场的其他人那么容易,他见过薛夷光乡试时的策论,他不得不承认薛夷光在这方面比他见解要深得多,他也知道自己之前确实是小瞧了薛夷光,而且薛夷光牙尖嘴利,裴邵只能拿出自己的杀手锏。

    薛夷光也知道裴邵说的是事实,如今朝堂之中那些反对太子和杨廷和变法的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反对意见便是这个,当然还有其他,比如白银的分布不均。

    果然,薛夷光刚想完这点,便听到裴邵接着道“如今银两多在南方,北方的百姓手中根本就没有多少银两,他们根本就无法负担要缴纳的税钱,变法之弊端不用我等再说,诸位也可窥见。”

    薛夷光知道裴邵说的是事实,这也是各地官员中反对地最厉害的一点,其中以山东官员为最,这也能够解释了为什么山东解元刘芳明明和浙江解元颜铄不和,却还会站在裴邵这一边。

    如今大魏的白银大多数由对外贸易获得,以陶瓷,茶叶,生丝,丝绸,中药材为主,大多是江南所产,而北方的百姓手中大多是没有银子的,这样百姓要将手中的谷物找到商家换成银钱,再将这些银钱上交。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若是商人恶意压价,百姓就会贱卖谷物,这样百姓手中的银钱就不够交税,长此以往,百姓交不起税钱,最后就会沦落为流民。

    这样的问题,反对之人明白,薛夷光明白,太子和杨廷和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问题薛夷光早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薛夷光会让太子去倭国挖银山,她让太子去挖银山自然不单单只是因为航海的缘故,航海要的钱她自己攒攒也能够。

    “如果改成朝廷统一制定粮价,收购粮食,发放给百姓银钱,百姓再用这些银钱交税呢”薛夷光继续道“这点是朝中最新提出来的方案,裴世子怎么对其他事情知之甚详,侃侃而谈,却绝口不提朝廷最新的政策呢”

    这是太子和杨廷和等人最新商议出来的政策,银子珍贵,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充当货币,因此它就要发挥它货币本身在商品流通中的价值,这样的政策可以将从倭国挖出的银子让它们在百姓中流通起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