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出蜀

小说:蜀臣 作者:茶渐浓
    战鼓催,声声入耳来。

    逼仄的山道上,人命在怒吼与悲鸣中不断消逝。

    连老天爷都不忍心看这肢体横飞、血肉飞溅的仓促,从天际外招来了许多彤云,将昭示希望的光芒给遮住,让天地间幽暗了下来。

    看似,是想用寒冬时分的纯洁雪花,来掩盖人世间的凶残。

    只是未等雪花飘落,安阳县的战事便落下了帷幄。

    双军厮杀,最忌后方被袭。

    因后方乃将旗与鼓金号令等,一军士气所在。

    若后方失守,前军必溃

    纵使孙吴复生,都无法挽回战局。

    而州泰为了斩杀或拖住魏延,连身边三百部曲,都让部曲督领去了两军鏖战的前方。仅剩数个传令小卒,如何能抵御关兴领着板楯蛮来袭

    且,论山地作战,号称“巴郡神兵”的板楯蛮,孰可挡之

    更莫说,战鼓雷鸣、士卒喊杀起伏的战场,让他发觉后方有敌来袭时,沉默而来的关兴部,已然距离他百余步。

    如此距离,不过瞬息间,板楯蛮便冲锋到跟前。

    州泰连调动前方士卒归来,结阵扼守的机会都没有。

    我军竟败了

    他心中没有去思虑,为何后方会有汉军在。

    亦没有愤恚怒骂,之前探路的斥候,为何没有探到汉军有伏于此。

    仅是心有所悟,带着无力回天的悲戚,沉默中拔刃立在将旗下,准备迎接生命的终点。

    然也。

    他无有想过投降。

    其一,他少有大志,以立功业自勉,对随军战死沙场并不恐惧。

    另一,则是自从魏武曹操被张绣降而复叛后,曹魏对将率不仅是施恩拉拢,更立下了律法来约束。临阵投降,必累及家门。

    恰好,州泰出身大族,门户颇重。

    且,他乃使被司马懿越级擢拔,委于重任,若是投降了,结果可想而知。

    哪怕司马懿无意刁难南阳州家,荆州各级僚佐便会主动阿谀奉承,尽心打压州家落寞入尘埃中。

    战死,兵败之责,便会随着身死而消。

    为家中父老及妻儿计,为自身名节,何惜一死邪

    随着眼眸中的汉军,愈来愈近,州泰阖目深吸了一口气。

    再度睁眸时,便是满目决绝。

    “杀”

    口绽春雷,他提刃猛然冲向前,犹如那扑火的飞蛾。

    然而,他却是没死。

    督领板楯蛮冲在最前方的王平,见他决死而来,眼眸中闪过一缕异色。

    亦然对身侧的部曲督吩咐,“活虏之”

    是故,那部曲督带着十余扈从冲前,配合很默契的,以合盾而击之技,将他死死的困住,再拍倒在地,拧手而缚之。

    任凭他目眦欲裂,狂怒而骂,也无人一刀下去避免聒噪。

    与此同时,他的将旗亦被砍倒。

    那些与魏延部厮杀得如胶似漆的曹军士卒,见后方有敌来时,已然士气大崩。待州泰被俘、牙旗跌落尘埃,皆战心冰消雪融。

    或有弃械而投降,或有些挥刃怒吼想与敌谐亡,或有奔入沔水中,想顺流而遁去。

    只是他们结局不好。

    关兴让王平率军在前,而令句扶率军执军弩在后,狙杀每一个企图逃归西城的曹魏兵卒。

    不让西城以及在上庸的司马懿部,得知此地消息,乃他的本意。

    不然,他亦不会蛰伏如此久,一直待魏延都身先士卒了,才率军杀出。

    “贼败矣”

    浑身浴血,兀自奋力突前的魏延,骤然觉得前方压力一轻。

    心中奇怪下,昂头目视战场,见曹军牙旗已然不见,便驻刀而立,随手抹了把脸上黏糊糊的鲜血后,捋胡纵声大笑。

    他已有许多年,未有如此畅快淋漓的执刃突前,决死而战了。

    “降者免死”

    “降者免死”

    无需魏延吩咐,汉军各级将率,便吼出了瓦解曹军最后一丝斗志的口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曹军士卒,无奈束手就擒,此地的战鼓亦归于寂静。

    因而,正想趋步向前,去好好夸赞关兴一番的魏延,骤然止步。

    他听到了,后方的战鼓声声催,隐隐入耳来。

    亦倏然想起,后方的郑璞仅被他授予了五百士卒,却要拖住申仪所领的三倍之敌。

    “你留于此地,收降俘虏。”

    侧头对着部曲督嘱咐一声,魏延拔出插入土壤的战刀,转身大步而去,昂扬作声,“左军将士,随我前去诛杀无义贼子申仪”

    “诺”

    整齐的哄然应诺声,震得沔水都不由泛起涟漪。

    约莫六百余将士,随行在魏延身后,犹如一条蜿蜒下山的蛟龙,拖着长长的身躯,以千军辟易的气势,昂扬疾奔而往。

    事实上,他们若来得晚些,恐怕郑璞便无力回天了。

    申仪所领的士卒,命为曹军,实为申家部曲。

    每一人的家眷,都是申家的佃户,皆是被安置在魏兴郡各县内,生死亦然掌控在申仪心念之间。

    得知援兵已至,士气大生,是故人人奋勇向前。

    而郑璞不过五百士卒,且不是本部兵马。

    兵不知将之下,很难做到如臂指使。

    且,既然要为魏延据后,为了避免申仪别遣军士通行,郑璞不得不放弃依着山体结阵,选择塞道而战。

    本来就兵寡。

    横断山道而铺开列阵,更是捉襟见肘,军阵连纵深都无。

    待申仪率兵赶至,双方短兵相接不过一刻钟,郑璞的防线便岌岌可危。

    唯一可幸庆的,乃是拜魏延昔日善待麾下的干系,这些兵卒甚是精锐,人皆不畏死

    且张嶷颇为勇猛。

    立在众将士前方,手执刀矛而战。

    以寸步不让的勇烈,鼓舞着士卒们,刀刃临身而面无异色的勇气。

    郑璞亦亲战了。

    并非是奋勇突前,而是与乞牙厝等二十余扈从护卫下,抵御着已然突前到将旗前的曹军。

    甚至他偶尔的偷空一瞥,亦能将申仪的面容,辨认得一清二楚。

    然也。

    不足三刻钟,督战在后的申仪,便随着前驱来到汉军将旗前二十余步。

    战事之危,不言而喻。

    不过,几乎胜券在握的申仪,脸庞之上却是半点喜色都无。

    反而阴郁无比,双眸几欲喷火。

    这部汉军的抵御,太顽强了

    让他战死了近三百部曲,方将战场隔断,突到将旗前。

    且看这些汉军,于兵力悬殊下,都死伤惨重了,竟也没有士气崩溃或伏地投降

    想尽数诛灭,尚要再付出不少人命。

    彼那魏文长,不过一粗鄙部曲出身,竟能有如此军容森严邪

    申仪有些讶然。

    亦然泛起缕缕忧虑。

    攻破此处的汉军,他还要奔去魏延的本阵,与司马懿的援军前后夹击。

    届时,不知还要战损多少部曲。

    唉

    暗自微不可闻的叹了口气。

    申仪收拾心情,继续督战,且打算让部曲督领亲兵而前,将那汉军将旗砍了。

    然而,他尚未出声,便哽咽在喉。

    乃是被一记昂扬的咆哮,给堵住了。

    “魏延在此,孰敢决死一战”

    率军从远处奔来的魏延,人未到,而音先至。

    让此处的汉军,闻声便猛然迸发了一阵欢呼,各自靠拢彼此依托,免得倒在获救的最后一刻。

    但他们有些多虑了。

    申仪并没有让部曲奋发余勇,将这些摇摇欲坠的汉军士卒,彻底击溃,好迎战即将到来的援军。

    反而,他勒令士卒们,迅速脱离战场归去洵口戍围。

    一来,久战不下,他麾下士气不可能再昂扬。

    再者,乃魏延竟然回援了,亦意味着,司马懿的援军已被击溃了,再战也无益。

    “聒呲”

    伴着剑刃与山石的刺耳摩擦声,见曹军若潮水退去的郑璞,反手将长剑深深插入土壤中,以支身而立。

    毫无形象的,张开嘴巴大口大口的喘息着。

    亦侧头顾看着,愈来愈近的魏延,心中有些愤愤然。

    对于这种决死而战的调度,他心中是极为不满的,亦是从不推崇的。

    虽说,战场之上本为死生之地,然魏延的战法太激进了。明明,战局尚未到置之死地而后生,但他却是故意弄险。

    为将者,焉能肆意孤注一掷邪

    我大汉本就地小兵寡,凡战须谨慎,宁可军出无利而归。

    亦不可弄险而大损士卒,以至朝廷元气大伤。

    盖因以战争底蕴而算,损兵五百而杀曹魏一千,我大汉仍不败而败也

    何苦来哉

    “子瑾无碍乎”

    不知被腹诽的魏延,令士卒们去照料伤者后,便步至郑璞前,罕见的露出满脸笑容而问。

    的确,他心情畅快无比。

    随着司马懿遣来的援军,被悉数诛杀及俘虏,申仪势孤而退入洵口戍围,让此番出兵的目的,几乎达成。那下方无有多少兵力驻守的西城,对于他而言,已然是任凭拿捏了。

    “无碍,将军恤问。”

    气喘吁吁的郑璞,直身拱手而答。

    “甚好,此番大胜,与子瑾昔日谋划”

    颔首而笑的魏延,正想说些什么,却眼角余光瞥见一士卒正背负伤者而过,便倏然止言。

    且是趋步向前,以双手护着那伤者,免得山路崎岖而颠簸到了伤口。

    亦让郑璞见了,不由心头一暖。

    不得不说,部曲出身的魏延,对待士卒堪比昔日的关侯。

    也将方才心头上的那缕不满,尽数化去。

    或许,乃是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吧。

    他觉得战局尚未到决死弄险的地步,而魏延或觉得已刻不容缓吧。

    少时,伤卒皆安顿得当,而下游的关兴部,已然遣人来禀,声称已然将俘虏尽数收降,问魏延打算何时长驱去西城,将城池内的黔首黎庶迁徙,以及搜刮军辎粮秣等。

    恩,此番兵出西城的主将,魏延自是当仁不让。

    关兴部亦被丞相勒令,归魏延调度。

    却是不想,不知是此番郑璞力战之由,魏延态度大变,竟无有当即独断军机。

    反而,乃前来寻他一起合计,“子瑾,我知丞相素谓你多谋。此番前去西县掳民归去,当如何避免,被那逆魏司马懿探知邪”

    闻问,郑璞亦骤然凝眉成川。

    上庸与西城先前,于灵帝时期,皆是隶属于汉中郡的县。

    彼此之间,距离不算远。

    虽两者之间,无有河谷贯穿而过,山路崎岖难行。

    然司马懿若是得知了消息,两日之内必然可驱兵至,而汉军迁徙一城黎庶及辎重,可不止两日之功。

    除非,放弃西城的辎重及粮秣,仅是拔黎庶而归。

    默默沉吟了半晌,郑璞方昂头,轻声说道,“将军,若不让我试试,看可否能劝降申仪吧。”

    “劝降”

    微作诧然之态,魏延便揉胡而思。

    诚然,若是申仪能降,汉军所面临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申仪久任西城魏兴太守,一城黎庶皆俯首听命,让他下令迁徙,在佐以刀兵,无人胆敢磨蹭。

    且,可令他遣一死忠之人,去军报给司马懿,声称此地安若泰山,便可拖延数日。

    然而,魏延对申仪为人,甚为不屑。

    此贼素无信义,屡屡叛大汉,如今被困死在戍围内,当让士卒登锋履刃而诛之

    以泄昔日丢东三郡之恨

    自然,不屑乃私愤,一切当国事为重。

    沉吟少时,魏延便出声问,“劝降贼子申仪,子瑾且有几成把握”

    亦让郑璞齿牙春色,“回将军,乃九成。”

    呃

    九,数至大者也。

    郑璞说九成,乃是绝对的把握。

    是故,魏延先是哑然。

    旋即,便冁然大笑,“善子瑾可速去,我遣军护之。”

    “诺”

    拱手作礼,郑璞便带着扈从大步离去。

    待到了洵口戍围,便做了封书信,让士卒以箭射入内。

    书曰

    “太守今兵败,被困死地,逆魏援军已尽数伏诛,我军将去破西城,尽拔黎庶徙归汉中。其中必不乏太守部曲家眷,届时军心动荡,戍围安可守乎再者,纵使我军不拔洵口戍围,太守亦无活路矣。彼司马懿,为救太守而丧兵失爱将,必不饶之。自古良禽择木而栖,蜀地成都,太守宗族皆在,何不出戍围而降”

    申仪得书,看罢便阖目昂头,长声叹息不已。

    正如郑璞而言,他已无活路了。

    哪怕司马懿不会借故诛杀于他,雒阳庙堂亦然会因此战,将他夺爵左迁,就此沦为庶人。

    毕竟,西县黎庶被汉军尽徙而走,对于曹魏而言,申家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尤其是,世上豪族驭下,皆恩寡而威重。

    盖因人心多有不足,厚恩而待之,亦不乏心有如豺狼者。

    而威重,将麾下之人的家眷性命,捏在手中,便鲜少有敢叛者。

    然,如今申家部曲的家眷,即将落入汉军手中。

    他若不降,届时戍围内军士见家眷被驱赶路过,焉能匮乏密谋挥刀,取他首级而降者邪

    唉,罢了。

    投降了,尚且能被巴蜀授于个闲职,护家小安宁,按时点卯,就此庸碌终老。

    一番心念百碾,申仪终究还是率领军士,弃械出戍围而降。

    将昔日独占东三郡的野望,彻底变成过眼烟云。

    上庸城内,太守署。

    司马懿凭案而坐,眉目舒展得执笔,点墨疾书。

    他在给雒阳曹叡作此战述表。

    攻城一十六日,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让曹军得以破城斩杀孟达。且要传首雒阳,以儆效尤。

    只不过,书罢让小吏传去后,司马懿又再度蹙眉。

    申仪已两日,无有让人遣书来禀报战事了。

    虽说他上一次禀事,乃是声称随着州泰领军至,他得援兵后,便遏制住了巴蜀军的来袭。

    信誓旦旦,称洵口戍围固若金汤。

    然,一直忙于攻打上庸的司马懿,现今得缓心情后,方骤然发觉,为何州泰不曾遣人来报战事

    以州泰的幸庆,安有如此玩忽

    “来人。”

    沉吟少时的司马懿,唤来了扈从,让他疾行去洵口戍围打探。

    只不过,那扈从刚赶至西城,便折道而归。

    西城,已空城矣

    司马懿得闻后,大惊。

    连忙亲自领了兵马而来,且沿道赶至洵口戍围。

    见洵口戍围已然夷为平地后,他便阖目而叹。

    无需多作思绪,仅看沿道上的依稀痕迹,满腹韬略的他,便可大致推断得出,此间战事的始末。

    只是他无有,过多恚忿申仪的反复。

    抑或者是,州泰及千余士卒的就此战损。

    而是蹙眉而思巴蜀来援,既然大胜,为何不长驱来上庸救孟达

    自然,孟达被外甥及部将叛变,督军攻城的他,都无有预料到,巴蜀更不可能提前预知上庸城破

    兵出,求利耳。

    巴蜀不救孟达,所谋必更大。

    思至此,司马懿猛然睁眸,失声而道,“不好,巴蜀将兵出矣”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