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皆损

小说:蜀臣 作者:茶渐浓
    兵法有云“兵半渡可击。”

    伏击亦然。

    当大汉建义将军、李严的长史阎晏督领前部六千人,刚走出步道时,早就恭候了许久的郭淮便让人敲响了进攻的牛皮大鼓。

    并非他不知道,后面还有李严领着中军赶来。

    更不是他不想擒获大汉先帝刘备的托孤重臣之一。

    而是他担忧贪多嚼不烂、弄巧成拙。

    李严的直属麾下,都是昔日夷陵之战后,先帝刘备以各部残兵为将佐训练出来抵御孙吴的;无论在何地都可称为精锐之师。郭淮看到他们刚走出步道便开始列阵,军容异常森严时,便知道若是出击晚了,会让好好的伏击战变成两军的遭遇战。

    魏军这些年败得太多了。

    士气早就萎靡。

    以汉军的军容森严,若不趁他们立足未稳、列阵未成之时进攻,魏军士卒能冲破敌阵吗

    而一旦冲不破,无法形成掩杀,待李严的中军也到来,魏军还能战胜吗

    郭淮觉得几率不大,也不敢冒险。

    临阵决机,当断则断。

    他终究是戎马多年了,也是魏国的一时良将。

    是故,也按捺住了心中的贪念,让伏兵骤起与柯吾部落左右夹击。

    猝不及防的汉军,不可避免被冲得七零八散。

    最惨的是建义将军阎晏。

    柯吾带着十余个族人前来迎接他,然后趁着二人比肩话谈时,抽出腰侧的长匕首捅入了他的胸腹间。让他瞪着不可置信的双眼,被血沫挤满的喉咙里只发出“嚯嚯”的声音,带着无比遗憾斜斜倒在地上。

    北伐逆魏,诸将用命。

    他这样的死法,一文不名。

    主将的骤然被杀,魏军伏兵大起,无有阵列依托的汉军顿时也乱了。

    尤其是他们对柯吾的族人几乎不做防备。

    战局呈现一面倒的屠杀。

    唯一令人侧目的,便是他们都不负精锐之名。

    慌乱之中,也能依托小什小伍而战,让魏军与柯吾族人死伤了不少。

    李盛与黄袭也战死了。

    他们没有理由活下去,也不敢投降而活下去。

    出兵决策时,他们二人就是主战者,侥幸归去了也会被罪责;投降了更会让牵连家人,让门楣从此一蹶不振。

    大丈夫,死则死耳还不如博取个忠烈之名。

    但不管汉军如何负隅顽抗,在有心算无心之下,半个时辰后他们终究还是以落败告终。

    六千士卒,战死了三千有余,临阵投降了约莫千余人。

    而其他近千溃兵因为靠近步道口,见到军中将领皆战死后,便转头往后溃败而归。

    郭淮自然不会放弃了追击的机会。

    他乃让立义将军庞会收降俘虏,盯着柯吾不要趁此机会,让族人佯装溃兵掳掠枝阳县的其他黎庶;自身带着两千精锐追击。

    两千精锐,足以

    狭小的步道,让溃兵退归变得很艰难。

    尤其是此时李严所领的中军,也进入了步道内。

    亦难免被己方的溃兵所堵,不得已也往后退回去。

    相互推搡踩踏而死的,被郭淮衔尾而诛杀的,整个步道内都是汉军伏地不起的尸体,连绵了二十余里

    犹如一条通往黄泉的道路。

    李严所督领的中军退出步道后,也没有时间组织士卒结阵抵御。

    衔尾在后的郭淮在大胜下,锐气大盛,犹如一支报饮长风的箭矢,以雷霆之势洞穿了李严的阵列。

    让汉军继续一溃千里。

    万幸,督领后军姜维就在五里后。

    押运辎重与粮秣的他,听到前方喊杀声大盛时,便勒令士卒抛下辎重列阵缓缓向前。

    也救了李严一命。

    郭淮的领军追击,一直是盯着中军大纛追来的。

    待见到姜维领着军容森严的士卒逼近时,便以人数太少而无法再次击溃汉军为由,领军沿着步道归去了。

    本来,他也没有趁机夺回西平郡的打算。

    汉军的高翔部,一直镇守在大夏县。

    郭淮若是领军进入西平郡了,必不可免被截断归路。

    再者,魏国坚守在金城郡内的兵马并不多,一旦他领军出去了,榆中县桑园峡外的魏延部得知消息了,也必然会强攻

    设谋伏击,乃是想以一场胜利,为坚守金城郡激励其魏军士卒的士气而已。

    以及威慑凉州豪右与羌胡部落不敢有异心罢了。

    若是贪功,岂不是前功尽弃

    退一步而言,以此战汉军的死伤,今岁之内不会来犯边了。

    的确,大汉今岁之内,都不会再动刀兵。

    丞相诸葛亮知道战果后,便让准备去攻打武威郡祖历县的郑璞与关兴部撤了回来,还勒令魏延部不得擅动。

    因为李严的决策失误,汉军战损近万人,且都是精锐

    对地小兵寡的大汉而言,已然是伤筋动骨。

    再者,若是想进攻金城郡,西平郡必然是主攻的方向。

    兵刚失利之时,不管是兵卒休整与安抚湟水河谷的种羌部落,还是调整将率的职责,都需要时间。

    已然升迁为左将军的吴壹,领本部进入了西平郡,接替李严成为了西路大军的督将。

    李严归去汉中了。

    主动归去的。

    他领着败军归来后,亲自手刃了柯吾的长子,让姜维与廖化安抚士卒黎庶,便带着扈从倍道归去了汉中。

    不仅是他无颜再留在西平郡。

    更因为他将大汉北伐的底蕴给伤了。

    不管大汉未来能否恢复元气,他都不会再有机会领军,也没有将士愿意在他麾下死力了。

    这点他自己心知肚明。

    只不过,如何追究他的罪责,丞相诸葛亮还没有上表朝廷。

    对于丞相而言,不管对李严如何追责,都无法弥补心中的遗憾。

    卫将军赵云与宿将陈式的病故,本就让丞相伤感着大汉将率的青黄不接,也正厉兵秣马着想加速北伐的进程。

    但李严的战败,却将他的冀望碾灭了。

    或许,我亦无有机会看到大汉入主关中乎

    只是,我身故之后,孰人可肩扛克复中原的旌旗

    届时,仰慕先帝恩义而效命的臣子皆故去,孰人还能让大汉朝廷各方势力,皆竭诚为北伐逆魏效力

    汉中丞相别署内,夜夜灯火都不熄。

    丞相昼夜无眠,犹如又回到了南征前的夙夜忧叹。

    连修葺整齐的三屡胡须,都是银色比黑色多了。

    公元232年,亦是孙吴的嘉禾元年。

    孙权又改元了。

    缘由是去岁冬十二月时,会稽郡有僚佐上言说嘉禾生,便大赦改元。

    冀望孙吴的国运,也犹如那嘉禾一样,在寒冬的艰苦环境中亦然能茂盛生长。

    然而,改元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好运。

    冀望也仅仅是冀望。

    自从前两年讨平武陵蛮叛乱,以及让中郎将孙布诈降诱敌之谋不成后,吴魏双方便陷入了短暂的和宁时间。

    荆州的边境不用说,有陆逊镇守着,素来寡兵事。

    虽然坐镇江陵城的朱然颇有进取之心,但后方辅佐太子孙登的陆逊,以为从荆州兵出攻魏国并非良策,是故几无战事。

    亦让孙权生出另辟蹊径的心思。

    如让将领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州,开发新领地。

    但因航程过远及水土不服,所率军队死伤甚多,只迁徙了夷州数千人还,比死去的士卒更少。孙权大怒之下,将卫温、诸葛直二人论罪处死,完全忘了浮海夷州的决策,乃是他自身的一意孤行。

    还有遣人去辽东与公孙渊交好。

    今虽春三月时,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航海至辽东求购战马。

    此事自然瞒不过魏国。

    公孙渊本来就是依附于魏国的藩臣,天子曹叡对他勾连、卖马于逆吴大为恼怒,便让殄夷将军田豫督领青州各部军队,筹备准备前去讨伐。

    后得闻东吴以水师大军横陈来往,以魏军水师难匹敌为由,是故让田豫暂时不发。

    不过,田豫乃良将也

    前来青州任事后,便以东海冬季风大浪急,吴国水师归来时必然会寻陆地避风浪为由,积极巡视海岸备战。

    那时,许多魏军将领都嗤笑于他。

    后,吴国水师果然遭遇风浪,驱船队避风于成山,尽被田豫所虏获。

    只不过,田豫并没有得到封赏。

    他乃是边人。

    青州刺史程喜乃是豪门出身,又嫉妒他统领了青州的兵马,便暗中上言天子曹叡,声称田豫缴获的珠宝器物都发放给官兵,而不交纳给官府。素来喜欢珠宝的曹叡对此暗中羞怒不已,亦不作封赏。

    构陷同僚、争权夺利,此亦是魏国重臣及僚佐的常态了。

    毕竟曹魏得位不正。

    恪守信义、不求私利的臣子,大多数都被清算了,鲜少有人能从汉臣变成魏臣。

    魏国内部之事,与孙权无关。

    他就知道,购置战马的无数资财,都打了水漂。

    亦然重新开始念起了大汉的战马,遣人来汉中郡与丞相再议战马交易之事。

    不过,他亦然有意外之喜。

    魏国想攻伐辽东的事情,公孙渊也得闻了。

    胆敢夺叔父之位自立的他,自然亦不是易与之辈。

    又以魏国失去了陇右,且对汉军屡战屡败,便生出了恣睢之心,乃主动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向孙权奉表称臣,并献貂、马。

    约定一南一北,共同进攻魏国。

    孙权得报后,大喜过望,也开始绸缪着遣兵去册封之事。

    自然,公孙渊对孙吴称藩仅是第一步。

    他亦开始频频遣使去寻三郡乌丸各部大人,以及早就成为了魏国附义王的鲜卑大人轲比能,商议共盟攻魏的事宜。

    这便成为了魏国曹叡的忧患之一。

    虽然郭淮与田豫在西东二线皆大胜,让他终于缓了魏国屡战屡败的那口气。

    但北方战线烽火将起,不由让他心力憔悴。

    因为他的第三子,不满周岁的曹殷,又夭折了。

    这让整个中原腹地,都在暗中议论着逆蜀贼子谯周宣扬的“曹丕篡汉遭天谴”的天命之说,魏国各州郡都在人心动荡。

    这也不能怪那些人茶余饭后。

    事实胜于雄辩。

    既使是曹叡自己,在夜深人静独坐之时,都隐隐在心中叹息过。

    只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

    他既然是魏国的天子,就没有软弱的理由,对局势的动荡也要尽心去安稳。

    所思虑的办法,同样是想杀鸡儆猴。

    乃是私下作诏书去问计大司马曹真与大将军司马懿“是时,辽东可伐否”

    打算用诛灭辽东公孙渊这个将欲作乱者,威慑北方战线的乌丸及鲜卑各部不敢擅动。

    至少,也要让他们数年内不敢叛魏。

    大司马曹真以为可伐。

    他觉得郭淮大败李严后,逆蜀短时日不会再攻伐凉州;就算攻伐,以金城郡的险要及大胜之锐,也无可忧虑。

    而关中由他亲自镇守,更是固若金汤。

    是故,便让天子曹叡无需担忧西北线的战事。

    至于大将军司马懿,他不仅赞同了,还暗中归去了雒阳面君,请命亲自领军去攻伐。

    其一,乃是魏国需要一个安稳的北方,好安心应对结盟的逆蜀与逆吴。正好趁着此二国刚刚受挫的机会,率先去将辽东讨平了。

    另一,是不需要担忧荆州的安危。

    东吴陆逊没有太强的进取之心,而且夏侯儒可代替他镇守。

    对,夏侯儒复起了。

    郭淮大胜后,上表雒阳庙堂时,还将此战的首功推给了夏侯儒。声称此用羌人首领柯吾诈降的计谋,乃是夏侯儒所遗留的。

    雒阳庙堂皆议,夏侯儒先败后设谋,功过相抵,应当复职。

    有了两位托孤重臣的肯定,曹叡也正式下定了决心。

    乃聚拢士卒、筹备粮秣,打算以司马懿为主将,领军四万前去辽东伐之。

    且此事十分隐秘。

    全是依了司马懿的所谋。

    弃了幽州刺史王雄、对边疆无比熟悉的宿将田豫等人不用,以免打草惊蛇;又以各部兵马调防为由,暗中将大军汇聚在幽州右北平郡,意图出其不意。

    就如昔日他长驱攻打孟达时的兵贵神速。

    自然,孙吴与魏国的此些事请,驻军在平襄城的郑璞并不知道。

    他此刻也在赶路。

    丞相诸葛亮作书,私召他一人归汉中议事。

    所议何事,书信中并没有详言,不过郑璞隐隐能猜得到。

    因为李严归去成都了。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