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 29 章

小说:大清第一太子 作者:时槐序
    转眼至了三月, 十八乃是万寿节。因着去岁好消息频出,又是玻璃又是座钟,还有牛痘。民间风调雨顺, 朝廷国库丰盈。前朝一片喜气洋洋,朝臣们提议大办, 康熙也就欣然接受了。

    礼部二月初就开始筹备, 后宫娘娘们也早早着手挑选寿礼,一个个绞尽脑汁, 力求别出心裁,又能让康熙喜欢,从一众宫妃中脱颖而出。

    惠妃准备的是一座红珊瑚。这玩意虽然贵重,但在皇室并不新鲜。难就难在, 这座红珊瑚形状似龙,有腾飞之像,且为天然长成,未经人工雕刻。这哪里是红珊瑚这是祥瑞啊

    此珊瑚惠妃年初就已获得,却没支声,将消息捂死了,就等着在万寿节当天献礼大典上一鸣惊人。

    至于胤禔,惠妃道“你还小, 不必选贵重之物。多练练书法,写一副寿字便行。或是请教一下先生,挑个讨巧的题材,写篇文章也可。”

    胤禔蹙眉“额娘,这样会不会太轻了”

    惠妃笑起来“若要贵重, 皇上什么贵重东西没见过。更何况你才九岁, 没成亲没出宫建府。像你这般的年纪, 皇上最看重的便是学业。你只在这上头下功夫,准能得皇上欢喜。”

    胤禔想了想,“还不知道毓庆宫那边送什么呢。”

    惠妃一愣。这倒是个问题。她的提议没毛病。但太子或许也能想到。若二人送到了一处可不好。论武,太子虽不差,胤禔却更为出色。论文,即便太子小两岁,也比胤禔要强些。

    惠妃沉下脸“你先准备着,我让人去打听。”

    话音刚落,芳蕊进来回禀“娘娘,大阿哥太子殿下去送寿礼了”

    惠妃十分惊讶“现在今儿才初一”

    “是太子没有要瞒着人的意思,同毓庆宫的宫人说的,捧着个盒子直接去了。”

    惠妃双手一紧,“去打听打听,他送的什么”

    胤礽屁颠屁颠捧着木匣子来到慈宁宫,动作小心翼翼,脸上满是喜气。

    太皇太后笑问“这是得了什么宝贝,这么高兴”

    “好宝贝”胤礽回答完,看向正在慈宁宫请安的康熙,“汗阿玛,儿子给您送寿礼来了”

    “寿礼”康熙眼眸带笑,“这还有大半个月呢,怎么这么早”

    “因为儿臣想做第一个给汗阿玛送寿礼的人啊当然要提前送过来,不能让别人抢了先更何况,我这宝贝只能早,可晚不得”

    康熙好奇起来“什么东西,还晚不得了”

    太皇太后笑嘻嘻凑热闹“呦,看来这寿礼不简单,也让我瞧瞧”

    康熙打开木匣子,一时愣住。里头不是什么玉石珍宝,而是一节一节的稻穗,填满了整个匣子。

    太皇太后咦了一声,转头询问胤礽“可是你亲手种的那批这是收割了”

    “是”

    在一旁服侍的戴佳氏低笑着说“还是太子有心。皇上刚才还同太皇太后说,如今国库丰盈了,他最大的心愿便是想要五谷丰登。皇上,这可是太子殿下亲手种出来的,意义不同。臣妾瞅着,再没有别的礼物能比得上。”

    一番话直接把胤礽种植水稻的行为无限拔高,康熙高兴地眼睛眯了起来,“没想到竟然真让你在玻璃房子里种出了稻谷。”

    他想得要多一些。若是冬天也能种植水稻,民间是否可以效仿但这个念头也就只是一瞬,转眼消逝。

    不说玻璃房子的造价。就以胤礽造那房子的方法,小范围内使用尚可,大面积种植是不行的。而且毓庆宫那么点地,胤礽派了八个奴才日夜守着,精心伺候。民间能费得起这等劳力与时间

    康熙一叹,只得作罢。

    太皇太后打趣道“成嫔说得对。保成亲手种的可不一样。皇上,我看不如拿下去让奴才们脱了壳,今儿就煮了。我也沾光尝尝。”

    胤礽赶紧将匣子捂住“不行乌库妈妈,这个不能吃的”

    太皇太后一愣。康熙大笑起来“不让吃好那朕就让人保存起来,时时看着,念着你的心意,可成”

    胤礽摇头“这又不是摆件,如何收藏起来观赏汗阿玛,这是要留种的。”

    康熙懵逼“留种你送稻种给朕你莫非想让朕跟你一起种地”

    胤礽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汗阿玛,你瞅瞅这些稻子有什么不同”

    康熙

    胤礽一拍脑袋,恍然醒悟过来,康熙一个皇帝,只吃过大米,怕是见都没见过稻种,更别提分辨区别了。

    他挥手让人把索额图当初搜集的稻种没用完的全拿过来,按品种区分,一一摆在地上。

    “汗阿玛,一般能被留作稻种的都是选取当季最好的谷子,可是你看看。我匣子里这些是不是比地上这些都要饱满”

    “确实要饱满一点。”康熙狐疑地眼神望过来,“所以呢”

    “汗阿玛请随我移步毓庆宫”

    二人来到玻璃房。

    胤礽指着水稻田说“汗阿玛仔细看,一号地与二三四号地相比,有何不同”

    “稻穗更大,颗粒更多,收成更好些。那又如何”

    胤礽将孟吉祥唤过来“你来告诉汗阿玛,一般百姓种出来的稻谷可有这么好的”

    “回皇上、太子。没有。奴才进宫前同父亲种了五年的地,从没见过像一号地这般,长得这么好的。”

    胤礽眯眼“那寻常你们种植稻谷亩产多少”

    “这个得看年成。年成不好的时候,颗粒无收也是有的。年成好的时候,还得看怎么种,伺候得好不好,勤不勤快。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亩产三百多斤,最好不超过四百。”

    胤礽指着一号地“那你觉得这些呢”

    “这里大约只有一分地,如今收割了一半。按目前计算,已有四十多斤。奴才看了一圈,余下的一半,长势同收割的那些差不多,收成相当。

    “如此算,至少该有八十斤。一分八十,一亩当不会少于八百。”孟吉祥忍不住感慨,“奴才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收成如此之高的稻子。”

    康熙震惊了,“你说的是实情”

    孟吉祥低下头“奴才句句属实,不敢有一字欺瞒。”

    胤礽笑道“汗阿玛,吉祥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撒谎。但他进宫时才十二岁,如今又已过去多年,说的是当年的情景,现今如何,他怕是也不清楚。我已经让叔公去民间询问,想来应该快有结果了。”

    胤礽将康熙先请出来,于毓庆宫小坐,没等多久,便听太监回禀索额图求见。

    索额图将询问的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呈给康熙。

    “奴才问了名下庄子上的佃户,又跑了趟皇庄。京中皇庄虽不如兴州大,田地却是上等的。奴才名下的那些也全是良田。如此收成上自是该比普通百姓要强些。这两处的亩产,在保证风调雨顺的前提下,一般维持在三百七十斤上下。

    “这可不只是庄头的言辞。奴才怕庄头只管事,不下地,对实际情形了解不够,或有错漏,共询问了五十七个佃户。结果一致。

    “此后,奴才又去了趟户部,要来了往年各地粮产的资料。从中发现,便是江南鱼米之乡,收成最好也就四百出头。”

    康熙深吸了一口气,努力遏制住澎湃的热血,“你可查清楚了”

    “是户部农田司有位闵大人,出身寒门,早年家中贫困,未入仕前经常是读完书还得下田种地的。后来入朝为官,依旧保持了这个习惯,每年总会下地伺弄一番。

    “他虽然没有多大的才能,却是个踏实肯干的。入农田司后,经常到下面去走动,实地考察,偶尔还会同农户们一起干活。

    “若说朝中百官,谁最了解农事。奴才想非他莫属了。奴才特意将他带了过来,在门外等候。皇上若有疑虑,不如传他问一问再有太子的那片地,总要让懂行的人来瞧瞧。”

    “好”康熙点头,“让他进来不,带他直接去玻璃房,咱们也去”

    玻璃房。

    闵大人不过从六品,连参加大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往日是见不到圣颜的。突然被带进宫,自是战战兢兢,瞧见康熙,双腿发抖,好悬挺住了,没有殿前失仪。头上冷汗却一直在冒。

    不过到了田里,他便如鱼入了水,先前的怯懦模样一扫而光。在一号地里转悠了一圈,闵大人几乎是手脚并用爬上来了,连害怕都忘记了,激动得说话都开始结巴。

    “皇皇上这些这是什么品种的稻子根系发达,穗大粒多。臣种地二十多年,查看农田不计其数,从未见过这种稻子也就是此地种地面积太小,若能亩产,当有八百斤左右。便是与现今民间过往收成最好的时候比,也差不多翻了一倍”

    康熙目光锃亮“当真”

    “当真”

    康熙看向胤礽“你这稻子怎么杂交得来的,可能量产”

    胤礽他汗阿玛真是高兴糊涂了。居然问他一个七岁小孩儿这种问题。

    “汗阿玛,您是知道的。儿臣当初是心血来潮,想着马跟驴能够杂交,柚子和橘子能够杂交,水稻应当也可以。这才试一试。

    “本来是想看看杂交出来的品种是不是比素日里的大米要好吃,没想到一号田的收成居然这么好,说来全是意外之喜。如今您问儿臣能否量产,儿臣也不知道啊”

    康熙回神,是哦胤礽怎么会晓得

    胤礽又说“地里的这些,儿臣打算让吉祥他们今天就全部收割完。连同之前收割好的,儿臣全妥善保存着,准备送与汗阿玛。汗阿玛不妨先在皇庄试一试。刚巧,如今正值播种之期。若再晚,怕是就要错过了。”

    康熙一愣,终于明白过来,胤礽之前所说这份寿礼只能早,晚不得是什么意思。确实晚不得啊。晚了,就只能等明年了。白白浪费一年时间,这可不行

    “那就赶紧收割”

    胤礽笑着招手让孟吉祥等人干活,自己跟着康熙出来,端了杯茶让他缓缓情绪。

    “汗阿玛,皇庄的田地好,里面种粮的也都是好手。这方面自是没有问题。但庄头往日里只管一庄之事。虽然都是种地,可这回不一样。儿臣觉得需另派个负责的。还要位高权重,能让庄头忌惮,不敢争权惹事。”

    康熙瞄了他一眼,怎会不知他想些什么,“你又打算指使你叔公去”

    胤礽毫不避讳,点头道“当初杂交的初始稻种就是叔公帮我寻来的,这几个月,虽然宫里的地是孟吉祥几人种着,但有什么需要,或是我想知道些什么注意事项和种地技巧,都是叔公去办。这回亩产的资料也是叔公搜集。他最是清楚。

    “都说一事不烦二主。儿臣是觉得叔公已经有了经验,自是比别人更容易上手。而且,儿臣另有事想让叔公办。”

    康熙转头“何事”

    “儿臣让叔公去坊间问过百姓。知道马跟驴能生出骡子,骡子跟骡子是不能的。还有某些嫁接的植物,这类种子虽然可以再生。可一代不如一代,更别提与最初的嫁接种相比。儿臣想着,或许水稻也会如此。

    “我们现今手里的稻种少,只能在皇庄试种。可如果皇庄成功了,自然是要普及全国的。但若是成功后的稻种再用于生产,没有了这样的优势呢”

    康熙一愣,他今日才得知杂交水稻之事,此刻还沉浸在喜悦与震撼当中,还未来得及想这么多,没想到胤礽竟是都考虑到了。

    “你说的有道理。”康熙望向胤礽的目光越发满意,更多了几分宠爱与自豪。这是他的儿子啊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儿子

    “那你觉得该如何”

    康熙既然已经察觉到这点,哪会不知该当如何这一问明摆着故意问胤礽的。

    “儿臣当初做杂交的时候,让人做了全程记录。里头写了一号地是用哪两个品种的稻谷杂交所得。儿臣想着皇庄的地不少。我们可以分出一小部分再杂交一次。还是让叔公去搜集稻种。至于如何杂交,孟吉祥他们是清楚的。让他们去教。

    “如此也能做个保障。若是皇庄的试种成功了,可以选取一部分好的留作稻种。与现今这批两厢比较,看是否能维持收成。若种植的结果不如人意,我们也还有新杂交的稻种托底。”

    杂交水稻与其他水稻不同。由于在杂交的时候做了特殊处理,长出来的稻谷除了第一代,此后是不具备留种效果的。因为杂交水稻是结合了父本与母本的双方优势,其后代会出现基因分离,表现型不一致,并不能稳定的遗传下去。1

    以至于会出现其中一部分不育,一部分不具备杂交属性的情况,最多只有一半能保留杂交优势,还会随着不断的繁衍而丧失。1

    当然,如今胤礽不能这么说,说了也没人懂。但他可以引导,只需要种植一季,让所有人看到效果,大家自然就明了了。

    康熙哈哈大笑,投来赞许的目光“不错,考虑得挺周全。索额图”

    “臣在”

    “此事便由你全权统筹,就按太子说的办。其间细则,你弄个章程出来。朕让皇庄上的人配合你。”想了想,康熙又把闵大人提了出来,“你既然懂农事,就去辅助索大人吧。”

    索额图宏观把控,多方调整,闵大人负责田间细则。完美

    亲眼目睹了胤礽试验田的情况,皇庄试种成功的几率可以说是非常高的。粮食是民之根本。若真捣鼓出来,必定享誉天下。这等利国利民的差事,这等惠利万世的功绩,只要参与进来,必定能名传青史,万古流芳。傻子才把好处往外推

    康熙一任命。闵大人扑通一声,跪地谢恩。头磕得不知道多响亮。索额图面上看着还算稳重,那是因为早被太子告知,已经震撼过了。可即便如此,仍旧难掩喜悦,回话的声音都在颤抖。

    “臣遵旨”

    索额图看向胤礽,双眼泛着泪光。那是激动得啊

    前不久,太子才送了他一份牛痘的功劳,这次又是杂交水稻

    上月太子露了一句嘴,彼时他思忖着太子是不是有想什么新玩意儿,战战兢兢,担心这,担心那。派人打听也没打听出来。没想到竟然是水稻水稻啊

    牛痘本就是千古难题,粮食更是如此太子一下把二者都解决了这是什么他家太子莫不真是梦中有神仙师父相助吧这是天选之子

    天选之子有他们赫舍里家的血脉啊啊啊啊赫舍里家要飞升了

    可惜胤礽正星星眼望着康熙,完全没与他对视。对他眼中饱含的情绪以及内心澎湃的热情一无所知。当然,知道了也不会回应,只会觉得他想太多。

    索额图与闵大人离去,胤礽抱住的康熙胳膊“汗阿玛,儿臣这份寿礼可好”

    “当然好你这可是全天下独一份说吧,你想要什么”

    胤礽鼓着脸“儿臣只是想让汗阿玛高兴。汗阿玛别说得好像儿臣送您东西,总想从您这再捞点什么一样。儿臣才没有”

    “好好好没有”康熙笑眯眯看着他,“真没有”

    胤礽低着头,支支吾吾“没没有。”

    语气明显有些虚。康熙眼中玩味更甚。

    胤礽最终承受不住,说“儿臣真的是单纯给汗阿玛献寿礼,没有别的心思。就是就是”

    胤礽的声音低了下来,“儿臣今日的课业还没有做,汗阿玛能不能同张大人说说,通融通融”

    康熙

    他微微皱眉“一码归一码。此事朕不能答应。你对诸多事物好奇,总想捣鼓捣鼓,朕可以随你。但前提是,不能荒废了学业。今日为何没写”

    大约是怕他生气,胤礽急忙解释“非是儿臣偷懒不写,而是儿臣儿臣实在不会。”

    康熙愣了片刻,可能是素日里从张英等人听到的都是对太子的夸赞,亲自考校之时,胤礽也都对答如流,康熙还是头一回听他言不会这个词。

    “布置的什么课业朕瞧瞧。”

    胤礽支使小柱子去书房拿过来。康熙一见,有些吃惊“你已经开始学史了”

    “张大人见我四书的学习进度不错,说不必等四书五经学完再来读史。昨日已开始将我习史记。他说我是太子,比起对四书五经的掌握,更该通读史书。”

    康熙点头“张英这话倒是没说错。是该多读史。只是他出的这几道题目,于你这个年纪来说,有些深了,不怪你不会。”

    康熙觉得可能是胤礽在四书上的表现太过优秀,使得张英将要求一再拔高,如今新换了史书,依旧如此。现在刚学,该是二人还在磨合期,还没摸准胤礽的脉。张英非是死板之人,过几日当会有调整。

    康熙招手“过来,哪里不懂,朕教你。”

    胤礽有些犹疑“会不会耽误汗阿玛的时间”

    康熙愣住。

    “儿臣每日在御书房半个时辰,瞧着汗阿玛忙得很,不是这个大臣求见,就是那个大臣有事要禀。便是不召大臣议事的时候,也有一大堆的奏折要批。经常是儿臣课业做完,字都练了好几大张,您才忙完一半。

    “您每日这么辛苦,好容易从御书房出来,还得去给乌库妈妈请安,关注宫中情况,隔三差五检查我与大哥的课业。今日定下皇庄试种之事,想来又有得忙了。汗阿玛不如休息休息,儿臣可以自己翻书,或是等明日再请教先生也是一样的。”

    对上胤礽关切的眼神,康熙心头一滞,恍然想到一点。会不会是他弄错了。非是胤礽从前在学业上没有难题,而是心疼他劳累,不忍再麻烦他,这才从未向他开口。只默默地自己私底下去花双倍或是数倍的时间去钻研。怪不得

    怪不得他总奇怪,为何胤禔时常拿课业来找他,胤礽一次都没有。要说完全没有难题,怎么可能呢。即便胤礽聪慧,可张英熊赐履等人的要求也是跟着往上走的。

    康熙叹息一声,语气越发柔和,“哪里就差你这点时间。你这些题目对朕来说简单的很,不必费什么脑子。怎么就耽误朕休息了教你的同时,朕也等于是在休息。过来吧,坐朕身边。”

    胤礽迟疑了一下,还是跑了过去。

    康熙摸着他的头说“往后有不懂的,皆可以来问朕。保成,你记住了。朕是你阿玛。你学三字经时也背过一句子不教,父之过。可见教导孩子是父亲的职责。不要想太多,直接来找朕就是。”

    胤礽扬起小脸,笑着答“好儿臣知道了”

    一大一小就此依偎在一起,一个说一个听,昏黄的灯光将父子俩的身影投射在窗户上,来替太皇太后送点心的苏麻喇姑瞧见,留下东西转身离去,不再入内,嘴角勾起,露出欣慰的笑容。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