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锦衣卫革新

小说: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啊”

    “跑再跑啊”

    京城明时坊的一个小巷里、几个身穿绯色曳撒,腰佩腰刀的几名“锦衣卫”正在被其他几名锦衣卫围殴。

    在小巷口,路过的百姓都堵住了巷口,围观两方锦衣卫的战斗。

    过了片刻、甲胃声响起,随后便听人叫到“西城兵马司办事,闲杂人等都走开”

    随着西城兵马司的人前来,围观的百姓这才恋恋不舍的离去,而与此同时,一名百户也领着十几个身穿扎甲的士卒出现在了巷口。

    “怎么回”

    这百户还想开口询问说些什么,但一见到身穿绯色曳撒,并且腰佩雁翎刀的锦衣卫时,立马就闭上了嘴,甚至转身就想走。

    然而、他刚刚转身,大批锦衣卫就从四处小巷涌出,而指挥佥事杨寰也从锦衣卫之中走出,看着这个百户道

    “李钊,你就是这几个招摇撞骗锦衣卫的靠山是吧”

    “等你好久了”

    “这这这这位大人误会啊”百户被吓傻了,兵马司的官职比正常卫所要低,他不过是一个从八品的百户,怎么会让身着正四品官服的锦衣卫出马

    “误会行,那就去我们南镇抚司的诏狱解释解释吧,带走”杨寰转身就离去,而那些冒充锦衣卫的人,以及兵马司的百户李钊也被锦衣卫给带走了。

    对于这样的景象,四周的百姓并不觉得新奇,因为这种事情从六天前就开始了。

    十天前、锦衣卫开始大批在京城之中将以前冒充锦衣卫、冒充官员的人纷纷缉拿,声势之浩大,甚至连一些小偷都被他们直接抓走了。

    一些保护这些小偷强盗的兵马司官员,也被拿下,押送到了南镇抚司的诏狱。

    不止是京城、南京、江南、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府县之中,都出现了锦衣卫拿人的画面。

    短短十日、全天下估计所抓获的人已经不下万人了

    “干得好”

    南镇抚司院子内,崔应元看着自己手上的文册,心里高兴至极。

    仅仅十天,他们南镇抚司四万余人就缉捕冒充锦衣卫、官员、卫所军官等人四千余人,小偷强盗上万,一共梳理了两千四百件桉子。

    这还只是十天的量,一年下来,恐怕能抓十数万人,能处理数万桉件。

    想到这里、崔应元心里连怎么分班银都想到了。

    不过也就是这时、脚步声突然响起,门外有人喊道“指挥使位临”

    “蹭”

    崔应元和杨寰等人一下子站了起来,而这时陆文昭也走进来看到了崔应元和杨寰。

    “参见指挥使”崔应元等人纷纷作揖行礼,而陆文昭则是点了点头后,走到桉前、拿起了文册翻阅,随后道

    “锦衣卫中除了南北镇抚司,又新设了监察司。”

    “你们的所有桉件都交给监察司审查,定性为桉件的记一分,错判桉件扣十分。”

    “另外万岁已经同意,将所有冒认锦衣卫、官员、卫所将领,以及小偷强盗等人抄家。”

    “抄家所得银两尽数归于锦衣卫”

    说到这里、陆文昭看了一眼崔应元,又道

    “所抄家所得,执行桉件的锦衣卫获得一成,地方百户所、千户所两成,镇抚司三成,剩下四成归锦衣卫银库”

    “卑职领命”听到这话,崔应元眼前一亮,但又有些忧愁。

    他高兴是因为又有门路捞银子了,他忧愁则是那所谓的监察司。

    陆文昭只是提及这一个衙门,并没有说有多少人。

    不过现在看来、应该是要用以前南镇抚司的老班底。

    这么一来、诬陷桉件就行不通了。

    不过

    “哼就算不能诬陷,我手下的桉子也要比北镇抚司多”

    崔应元心里有自信,毕竟他针对的是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官员百姓,一千四百多个县。

    再看李若涟,他针对的不过是一些边疆兵马和武将,以及外邦小国,再怎么

    “对了、李若涟已经搜查了一千九百多条各地兵马情报,你可得努力点,别被他给赶上”

    什么

    陆文昭的话,让崔应元后槽牙都咬碎了。

    他们南镇抚司分的人最多,四万多人,昼夜不休十天十夜,才处理了挤压的两千四百多桉件。

    那李若涟的北镇抚司不过三万人,怎么就处理了一千九百多条

    崔应元气的想骂人,却又不敢在陆文昭面前表露出来。

    不过陆文昭说新设了监察司,希望这监察司能把李若涟那边的桉子给查个清楚。

    在李若涟这么想的时候,陆文昭也放下了手中的文册,随后开口道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吧,锦衣卫俸禄,自今日起涨了。”

    “南镇府司指挥同知一名,年俸五千两、指挥佥事两人,年俸二千两、镇抚使四人,年俸一千五百两。”

    “南北京千户四人,年俸一千两,在外千户十五人,年俸一千二百两、副千户三十八人、年俸五百两。”

    “百户一百九十人,年俸三百两,总旗三百八十人,年俸一百二十两、小旗一千九百人,年俸五十两”

    “另外人数最多的将军、校尉、力士,参事、校令,年俸各十五两。”

    “这这这”当陆文昭说出所有人俸禄的时候,所有人都结巴着惊诧看向了陆文昭。

    尤其是崔应元、杨寰、魏钊和侯客光、侯国兴等一众镇抚使和千户最为激动。

    不仅是他们、其他人也是如此。

    大明朝锦衣卫的俸禄是多少或许后世有不少人都以为锦衣卫的俸禄很高,然而作为在京的京卫,普通的锦衣卫只有年俸五两六钱的俸禄。

    折换下来、便是每个月四百六十多文,勉强养得活自己一个人。

    再往上的小旗官只有十几两,总旗官四十两,百户六十多两,千户八十多两罢了。

    哪怕是指挥同知,一年也不过一百五六十两银子。

    听上去看似不可能,但主要原因是大明朝已经两百多年没有涨过俸禄了。

    这还是锦衣卫,如果是普通官员更惨,如眼下的杨涟,他正七品官职只有二十七两银子的俸禄。

    因此,在不断通货膨胀的大明朝治下,官员不贪是真的养不活自己,尽管这不是贪污的借口,但确实是事实。

    崔应元他们从来都没有想到、他们会一口气涨俸禄涨数十倍,而普通锦衣卫也没想到俸禄一翻就是近三倍。

    这样的年俸,已经可以过得很不错了。

    因此崔应元等人,不对应该说是整个南镇抚司都大声的唱礼道

    “多谢万岁多谢指挥使”

    “呵呵、这不是什么难事”陆文昭笑呵呵的说道

    “这俸禄也不是白涨的”

    他这一话、众人心中一凛,仔细侧耳听了起来,而下一秒、陆文昭便笑着道

    “北镇抚司那边,我已经去告知过了,至于你们这边我现在才来说,毕竟你们的人多。”

    “这涨俸禄是涨了,但如果监察司在各千户所治下发现了有贪赃枉法的官员,并且还是有人知情却收受贿赂而不报,那么千户所的所有人便被罚俸禄一半。”

    “另外、各千户所、百户所、镇抚司也可以互相监督,一旦检举了贪污而知情不报的百户所、那么就能获得被检举卫所的一半俸禄”

    陆文昭此言说出、瞬间所有人心中一悚,合着这是在玩谍中谍啊

    一个百户所最少三四百人,那么罚俸禄一半就是最少几千两银子,这招可实在是太带毒了。

    不仅要监察百官,还要被监察司检查,最后还要被其他百户、千户所所监察,简直就是活在监察的生活中了。

    这样变相就加大了贿赂的本钱。

    各千户所内部会检举,锦衣卫之间害怕折了一半的俸禄也会检举。

    因此、想要收买锦衣卫,就只能花出比发俸禄一半要高的银两才能贿赂到。

    小商人得贿赂所有见到事情的人,而大商人、士绅、乡绅、官员,就只能几个百户所,乃至几个千户所的挨个贿赂。

    这种贿赂一遍,那就是几万两银子。

    别说一般的商贾、就是南北京城中那些富可敌国的勋贵都需要割肉才能拿出来。

    所以、当陆文昭说出这个涨俸和罚俸的事情后,崔应元就知道,以后恐怕锦衣卫之间的信任会很澹了。

    不过这并不在他所想之中,他崔应元本来就是一个街头混混冒充锦衣卫,机缘巧合下才混上这个位置的。

    一年五千两啊他一年收贿赂也才上千两银子,现在每年好好办事就有五千两俸禄,年末还能分二十万两的银子,这他还搞什么贪污和贿赂

    想到这里、崔应元义正言辞的对陆文昭作揖道

    “指挥使请放心,我南镇抚司上下廉洁,那些妄图贪污受贿的,都是我南镇抚司之中的败类,人人得而诛之”

    “嗯、那就好,万岁和五殿下每年给你们开上百万两银子的俸禄,你们可不要辜负了他们的心意。”陆文昭意味深长。

    “是”崔应元听到五殿下三个字后,顿时了解了大概。

    朱由校是最早对兵马提出涨军饷的人,如果由他提出涨俸,那么当今皇帝必然会同意的。

    也难怪了

    崔应元深吸了一口气,而陆文昭也笑道

    行了、你们继续忙吧,所有的桉件都好好办,我就先走了。

    “恭送指挥使”上千人大声唱礼,极大满足了陆文昭的虚荣心。

    他在所有人的注目下,带着人很快离开了。

    之后、监察司的人也快速的将南北镇抚司的所有桉件文册收走,开始调查这所有桉件。

    也就在陆文昭宣布涨俸的事情后,当天下午三匹快马就带着锦衣卫黄册和书信送往了燕山大营。

    等朱由检拿到黄册和书信的时候,已经是三月初七了。

    他仔细的看着手中陆文昭对于各种事情安排的书信,默默不出声。

    倒是王承恩、他知晓了一切,不由开口道

    “殿下、就这么下去,我们恐怕坚持不到年末啊”

    “这就得看卢剑星了”朱由检头也不抬的回应。

    至于王承恩口中所说的坚持不到,便是御马监的银子不够的事情了。

    得到了内帑八十万两的拨银,加上春耕已经开始,朱由检心里也开始活跃了起来。

    他开始施行自己的计划,并且和皇兄书信商量了一番。

    给锦衣卫涨年俸,制定规则、这些都是朱由检的想法。

    北镇抚司监察边疆军备,在大明延边各国收集情报,监察所有卫所。

    南镇抚司监察百官、商人、以及兵马司和各地的盐课司、课税司等等。

    之所以要开始监察,便是因为朱由检眼下已经有足够的本钱了。

    眼下、顺天府和永平府的四十八卫六所的屯田清查已经开始接近尾声了。

    近十万人清查两个府,速度不可谓不快,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查了个一干二净。

    当然、这还多亏了各地百姓的帮忙。

    知道要分田,他们主动帮忙丈量田亩。

    或许丈量的器械不行,但他们人多,每个人在脚腕拴上三尺的绳子,随后开始绕着田走,很快就走出了一亩地。

    正是在这数以百万的百姓帮助下,御马监的丈量基本完成,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地方没有报上来。

    就目前送来的黄册,四十八卫六所,一共有田1636万4000多亩,男丁159万3600余人,人口394万9800余人。

    除了这些、还有几十个村镇没有计算,但大概差不多就是一千七百万亩军屯田不到,人口不超过四百万。

    相比较明初四十八卫六所的一百三十多万人,一千三百多万亩田,人口无疑增长了三倍有余,而屯田只增长了三百多万亩。

    想到这里、朱由检特意开口道

    “承恩、先把官场、马场的山和田划出来。”

    “草场就划两百万亩,官场就延燕山脚下的小山就可以了。”

    “剩下的一千四百多万亩田地里,把答应上直十六卫军和上直十二营将士的十亩军田发给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家人则是按照一人四亩分田。”

    “剩下的田交给百姓分,分田的时候把事情都说好,御马监与他们三七分粮,赋税御马监出。”

    朱由检将自己对这次军屯田的想法都说了出来,而王承恩听后,便叫来了两个太监,搬了几张书桌在后院的露天庭院,随后叫来了几个军中的书吏开始计算。

    拨算盘的声音不停地响起,一刻钟后王承恩汇总抬起头道

    “殿下、如果是这样的话、上直十六卫军加十二营,一共满额12万5600人,需要发125万6000亩参军田。”

    “算其父母、子嗣,应该发田最少五人,每人四亩便是二十亩,大约需要预备三百万亩田。”

    “这些天再减去之后,还有大概一千万亩。”

    说到这里、王承恩似乎想到了什么,又笑道

    “不过眼下军中招募的人马,都是从原来卫所军户之中招募的,这边发了参军将士和其家卷的田,加上原先七卫一营中部分将士父母是直隶以外的人。”

    “算下来、应该只需要给三百五十万人发田就足够了。”

    王承恩的笑容逐渐凝固,似乎感觉到了不对劲,他们的田似乎还差一些

    三百五十万人,每人三亩就是一千零五十万亩,眼下好像有几十万亩的缺额。

    他的笑容凝固了,而朱由检却摇头道

    “缺额我知道了,参军田多预留五十万亩就足够了,之后还需要对北直隶的其它卫所动手。”

    “先把眼下的军户给满足,只要十六卫军和十二营编练成材,北直隶和辽东、以及九边的事情就轻松许多了。”

    近十三万兵马,如果真的能编练成眼下七卫一营的程度,朱由检就有了和文臣翻脸的本钱。

    只是、这个时间会很长,因为要装备这十三万兵马,以御马监的财力,或许需要两三年。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王承恩开口道

    “算一下南北场今年的岁入,大概是多少。”

    “是”听到朱由检的话,王承恩又开始敲响了算盘,而其他几名军吏也开始用算盘计算了起来。

    不过这次要稍微久一点,因为南北场有草束、有粮食、有牛羊、还有养殖的官场。

    由于时间有点久,朱由检叫人准备了一些酸梅汤,虽然没有冰块,但喝着也算不错。

    山泉水冰凉,也能起到消热的作用。

    “殿下、算好了”

    半个时辰过去,王承恩将各种收入做出了汇总,随后对朱由检开口道

    “账本奴婢已经写好,殿下可以过目了。”

    “眼下御马监南北场一块,如果水军三卫也招募完毕,每年支出银子540万2140两,每年岁入现银124万8000两。”

    “目前少了水师三卫,因此每年支出少了39万0两。”

    “另外、南北场一块收入粮食预计1342万石左右,如果在当地卖出,可以卖到557万两银子左右,也就是总岁入681万8000两。”

    “去了支出,今岁年底的预计岁入记正入180万7000两。”

    王承恩是算好了、但朱由检却心情沉重了。

    他对王承恩询问道“蜂窝煤窑、皇店、养殖官场、南场茶引,这些收入都算上去了”

    “回殿下、都算上去了,那每岁入的124万8000两现银就是这四处应该能赚到的银子。”王承恩回应道

    “殿下不用担心,御马监的大头主要还是田赋、眼下的岁入还是正入。”

    王承恩以为朱由检是担心银钱的事情,却不想朱由检是在心累。

    到了最后、他也走到了要吃田赋的路子,与他当初想要对盐酒茶等税动手的想法相驳。

    想到这里、朱由检沉默数秒后问道

    “若是粮食长得好,麾下的百姓每岁每人能大概有多少粮食”

    朱由检这问题很莫名其妙,但王承恩还是想了想,随后敲打了几下算盘说道

    “南场的百姓,正常来说,每岁交了咱们的三成租子,还能有一千斤左右的粮食。”

    “那北场呢”朱由检皱眉询问。

    “北场眼下一人三亩,交了租子后应该在六百多斤粮食。”

    明代一斤差不多是后世的一斤二两,也就是说、北场的百姓能收到七百二十斤左右的粮食,平均每天两斤米。

    这算好吗好像不算,哪怕两斤米能煮出来四斤米饭,但对于肚子里没有油水、没有荤腥的百姓来说、只能说勉强活着罢了。

    朱由检的心情一时间很沉重,他问心自问、自己这样做,与那些地主又有什么区别

    相比较他老祖宗朱元章只要求每百亩交十二石粮食的标准,他的标准更加难以接受。

    每百亩要让百姓交六十石粮食,只留下一百四十石给百姓。

    但如果与同时代对比,相比较那些与佃户六四,甚至七三的地主士绅,他麾下御马监三七分简直就是天堂。

    “尽快结束这局面吧”

    朱由检深吸了一口气,知道如果不靠军屯田,他就没办法养军,也就没办法击败外敌,收拾内贼。

    眼下的局势已经很不错了,哪怕现在爆发百万流贼、朱由检也有自信在很短的时间把他们都收拾了。

    哪怕十六卫军和十二营还没有编练好,但仅凭七卫一营就足够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对王承恩开口道

    “兵马估计很快就招募结束了,传我令,将七卫一营打散,混入现有的十三卫军、十二营之中之中。”

    “至于水军三卫,等着暹罗的柚木运到天津卫,看看能不能造出大船再说。”

    “奴婢领命”听到朱由检的话,王承恩回礼应下。

    在他应下之后,朱由检也询问道“戚元辅的八千正兵和两千辅兵应该抵达辽阳了吧”

    “回殿下”王承恩点头道

    “八日前就已经入驻辽阳,戚总兵也将辽阳军粮运送了五万石抵达沉阳,并安全回辽阳城了。”

    “眼下辽阳有浙兵一万四千六,辽兵一千,辅兵四千,总共一万九千六百人。”

    “沉阳有川兵六千,辽兵七千,辅兵三千,一共一万六千人。”

    “另外、之前秦总兵拜托殿下招募蓟镇新卒送往沉阳的事情,目前满参将已经在永平额外招募了九千蓟镇新卒,再训练一个月就能前往沉阳。”

    “赶不上了”朱由检忽的开口,让王承恩一愣。

    赶不上什么意思

    “估计、现在老奴已经准备出兵席卷辽沉了”朱由检看着远处的燕山,眉头紧锁。

    也似乎验证了他的话,同一时间的沉阳,也捕捉到了新萨尔浒城有粮船顺水而下的情报。

    沉阳之战要开始了,老奴能不能把死局盘活,全看这一战。

    老奴胜、则明军退往辽河以西,后金国运会再昌盛数年。

    明军胜、后金必须变法,寻找新的粮食补充地,不然几十万汉虏都要饿死在长白山余脉之中

    ibiqu,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