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螳螂捕蝉

小说: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哞”

    “叮铃”

    六月中旬、辽阔的草原上,一条蜿蜒崎区的大河横卧,由北向南流动。

    在大河两岸,可以清楚看到成片被清理的平地。

    这些河曲淤泥,被人割了芦苇、随后从几十里外的沙地,运来一车车的砂土,倒入其中。

    过多的淤泥,会被人挖掘装车,运往几十里外的沙地。

    一些繁茂的芦苇地,会被人点火烧荒,而草甸厚重的,则是被人用三头耕牛绑住的铁犁将草甸犁成方格,最后用铁犁将它们犁出来。

    犁出的草甸会被送往沙地,而沙地那边已经从老哈河引水南下,挖出了深三尺、宽一尺、长十几里的十几条简易水渠。

    有了水得滋润,加上草甸运过去后堆积焚烧,沙地的土质会在两年内发生改变,变得可以耕种。

    而眼下是大明设立大宁三卫的第二年,在十几万人和上万挽马、耕牛的劳作下,大宁三卫的耕地从一开始的两万多亩扩充到了十六万亩。

    不过、这其中多出来的十四万亩还暂时没有办法耕种。

    过去的一年里,迁移此地的养济院懒汉们,只是将草甸焚烧,掘出石头,填充淤泥,来改变土质罢了。

    今年他们还要重复的做一遍以上的环节,顺带继续扩大耕地面积。

    这样的流程得重复三年,随后才能开始耕种。

    不过对此、没有人抱怨什么。

    说到底、没有人愿意去养济院做一个懒汉,还不是因为没有田地,加上有些先天性的残缺,又或者没有父母,不识字,所以才去的养济院。

    因此、在满桂承诺他们,大宁三卫所开垦的田地,都归他们所有,并且御马监粮食时,所有人都拿出了吃奶得劲来开垦属于自己的田地。

    相比较养济院一天一碗粥,饿不死人就行的伙食,在大宁三卫可就舒服多了。

    每人每天可以领四斤米,一斤菜,半两油盐,日子十分滋润。

    白天劳作,晚上休息,一年以来的惬意生活已经让养济院的懒汉们习惯了这种生活。

    “赵大胆你们村开出多少亩地了”

    “一两千亩是有了”

    “那也不是你的”

    “老子自己开了四亩今年铁定能开到六亩地”

    辽河边,坐在运淤泥的马车上,一些男人聊天打趣着,而拉拽马车的挽马则是低头吃草。

    从天空俯瞰,辽河由北向南的被人开垦田地,三千多挽马车,每天都来回跑两趟,带来四五百斤砂土,带走四五百斤淤泥和草甸。

    人们一边开垦辽河两侧的耕地,一边恢复沙地的生态来耕种,日子过得十分舒心。

    一些来往贸易的普通土蛮牧民也被准许加入来往运土的队伍中,一天可以换一两盐,当然也可以换成自己的地。

    只要和当地建设村共同劳作一年,便能拥有三亩自己的基本田,这是建设村集体村民的,而想要更多的田,就只有等建设村休息的时候,自己单独拿上工具去开垦了。

    土蛮的炒花等部落并没有来劫掠大宁三卫,第一是因为打不过,第二是因为成本太高了。

    眼下的大宁三卫,基本是靠御马监的船队运粮输血,除了人力和牲畜外,所有的油盐铁煤都是紧巴巴的供应。

    三城十二堡六十村,每个村都建造有土城墙,并且城头有数量不少的火炮。

    这些火炮都是辽镇明军更迭装备后,淘汰下来的货色,但即便如此,也足够对没有攻城器械的蒙古人造成伤害。

    加上每个村都有一个百户的兵力,而炒花等人想要的东西,除了铁供应比较紧外,其他都比较开放,所以他们没有理由打大宁三卫。

    甚至在某种时候,他们还需要为了守住这个可以互市的好地方而出兵帮明军守城。

    不过在关外的地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势力需要土蛮和明军联盟守城的地步。

    察哈尔和外喀尔喀的互市也在这里,唯一不准许来大宁三卫互市的,只有和后金结盟的科尔沁部落。

    对于蒙古人来说、和汉人都打来打去几百年了,势力衰弱的时候,服软也并不奇怪。

    漠北、漠南、漠西各部蒙古,又不是第一次当明朝小弟,当年永乐扫北的时候,不就一大群人都接受册封了吗。

    就算是俘虏了明朝皇帝的漠西瓦剌也先,之后还不是乖乖的接受了册封。

    所以仔细想来,服软汉人并没有什么的,等实力强大的时候再打就是了。

    倒是相比汉人,服软女真的部落才会被人嘲笑,就好像现在的科尔沁部落,所有人都在嘲笑他们一样。

    可尽管这么说、但每当土蛮五大部的贝勒见到逐渐繁华起来的大宁三卫时,心中还是有些痒痒。

    尤其是在满桂几天前带走了六千骑兵后,这个心思就更活跃了起来。

    好在炒花及时召开大会,约束了一下他们。

    炒花不是傻子,他看得出来,如果土蛮五大部敢袭击大宁三卫,那土蛮五大部活不过三个月。

    土蛮和河套可不同,河套对于明廷来说鞭长莫及,但土蛮可是近在迟尺。

    打下了土蛮,将老哈河以南的地方全部占据,这对大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因此炒花一直挺老实的,因为他知道现在的明军,出塞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

    不过、炒花虽然不想入侵大宁三卫,却不代表别人不想。

    天启二年六月十二,当满桂还在集结永平府六营兵马的时候,伴随着几名蒙古人冲入清河关,满桂带兵南下,大宁三卫空虚的消息也传到了努尔哈赤的耳中。

    夏季的赫图阿拉身处山中,凉爽宜人,而让人凉爽之下的,却是焦急的情况。

    努尔哈赤让人叫来了八旗旗主和诸多汉将,他们坐在今年重新修缮了的宫殿中,静静等待着努尔哈赤的发话。

    努尔哈赤望着堂下的众人,随后才开口道

    “之前恩格德尔流散于其他部落的牧民给清河关送来了消息,大宁三卫的守将满桂将三卫的六千骑兵带走南下。”

    “能调动他的,只有明廷的小齐王和小皇帝,以这两个小子之前的行为来看,恐怕是要对辽镇下手了。”

    “汗阿玛,为什么这么说”莽古尔泰有些不解,而代善则是解释道

    “从年初开始、明廷内部就有人主张对辽东用兵,要对辽东用兵,那么必然是要把空饷严重的辽西兵马给整编裁撤。”

    “如果明廷真的是准备裁撤辽西兵马,那就说明他们真的准备对辽东用兵了。”

    一席话说出,让殿内的众人心情沉重了起来。

    明军在辽东的兵力,尤为恐怖,如果再裁撤了辽西兵马,那显然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青葫剑仙

    关键是辽西兵马的素质,众人是都知道的,留他们活下来,就眼下的格局来说,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

    如果辽西兵马被裁撤整顿,那整个辽东就铁板一块了。

    与铁板一块的辽东打一仗,绝对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汗阿玛”

    忽的、在沉重气氛下,有一人开口了,而众人也纷纷看去。

    只见黄台吉对努尔哈赤开口道

    “眼下不管明军是不是要裁撤辽镇兵马,我们都应该让人去给朱万良、姜弼等人送信。”

    “不求他们生乱,但求他们拖住明军注意即可。”

    “同时、可以派出兵马,对大宁三卫,还有土蛮的宰赛部用兵”

    “哪怕不能攻破大宁三卫,但只要掠杀汉民,抢到不少粮食,对我大金也是受益的。”

    “而宰赛眼下又是大宁三卫的马前卒,上次清河关被袭,就是他作为先锋,带领两千人叩关。”

    “草原上的消息传来,据说在掠关之后,明廷的小齐王赏赐了他不少东西,眼下他麾下两千兵马都是身着铁甲的铁骑。”

    “如果不趁这个机会覆灭宰赛部,不难想象这厮一定会在接下来继续对我大金用兵。”

    “嗯”黄台吉的分析、判断,用兵都说的很对,努尔哈赤听完之后沉吟片刻,却又补充道

    “覆灭宰赛部为重,土蛮其他部落就不要攻打了。”

    “灭了土蛮五大部,只会让明廷在战后北拓,对大金不利。”

    “是”众人应下,而努尔哈赤也下令道

    “莽古尔泰、阿敏,刘爱塔、李永芳、恩格德尔,你们带领两蓝旗,蒙两营,汉四营的兵马走开原出塞,必须把宰赛部覆灭,将他们的牛马带回来”

    “遵命”五人起身应下,而这次出动的兵马数也甚多。

    两蓝旗加上蒙汉六营的仆从军,近三万四千兵马,绝对是继上次沉辽之战后,大金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

    尽管汉四营承担的是火炮和运送辎重的任务,但也不可小觑。

    当夜五人便开始下令,命各地兵马前往开原,而他们也轻装向着开原出发。

    努尔哈赤站在赫图阿拉的城头,看着他们离去,身后是代善和黄台吉两人。

    “明廷的变法在起效,下一场大战的兵力,绝对不会少于我们,甚至会倍于我们。”

    “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地利,但地利不是绝对,明廷忍耐了一年多,积攒的钱粮足够让接下来的这一战打的足够久,你们怎么看”

    他的话说出,夕阳下的代善和黄台吉两人思考了一番,最后还是代善先开口道

    “回汗阿玛,可以扎硬寨、打死仗,招募足够多的汉卒,在各山道建造石堡,命他们驻守的同时,扣押他们的亲属,以石堡来消耗明军。”

    “嗯”努尔哈赤波澜不惊的回应,不难看出他对代善的方法并不满意,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相较于他,努尔哈赤着重看向了黄台吉,而黄台吉也没有辜负努尔哈赤的期望,而是说道

    “留兵死守,轻兵突袭”

    简单八个字,让努尔哈赤和代善眼前一亮,而黄台吉也继续道

    “辽东铁板一块,根本就无从下手。”

    “所以要做的,最好是留重兵死守,而轻兵绕道,袭击后方”

    “可要袭击后方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的火炮不如明军,加上一旦开战,明军后方必然是重要的辎重线,这么重要的东西,熊廷弼一定会派出重兵死守的。”代善皱眉质问,而黄台吉却道

    “不需要打动他们,只需要以骑兵调动他们,让他们的部署变乱,然后把后方搅成一团浑水,拖延到冬季就足够。”

    “但要做到这点,这轻兵的骑兵,必须做到换马不换人,奔袭数百、乃至千里。”

    辽东的盘子很大,足够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左突右冲,搅乱明军部署。

    只要明军部署一乱,那么在死守石堡的金军面前,明军的攻势只会再而衰、三而竭。

    黄台吉的想法就是拖到冬季,只要拖到冬季,以长白山的雪季,明军敢进长白山脉,就要面临被分割绞杀的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检一直忌惮,一直积攒兵力的原因。

    长白山脉的地形,注定了无法让多支兵马同行,尤其是不熟悉山区道路的兵马。

    通往赫图阿拉的山道有数十条,但宽者不过百米,狭者不过十余米。

    这样的宽度,如果大支兵马一股脑的走一条道路,只会被轻而易举的偷袭,分割,堵住首尾,将所有人困死其中。

    因此、明军多次对建州卫的打击中,都是分兵而进,不管是成化犁庭还是杨镐指挥的萨尔浒之战,在路线的规划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各部的配合问题。

    成化犁庭之所以成功,除了当时的建州卫不强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各部都是按照提前计划好的步骤,一点点前进。

    萨尔浒之所以失败,便是配合上出了问题,加上错误估判了努尔哈赤麾下兵马的急行军能力。

    在短短五天内,数万大军疾行数百里,这样的急行能力,恐怕也只有十六卫军中的四骑卫能做到。

    因此、黄台吉所想的,便是限制住明军,只要拖到冬季,那么能进军赫图阿拉的道路,就从原本的几十条,变成四条了。

    这四条、也就是杨镐当初制定的那四条道路。

    每条道路多者能行军三四万,少者一两万,凭借地利将明军分割开来,集重兵围剿。

    可以说、黄台吉的战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搅乱明军,一部分死守到冬季,等待机会分割围剿明军,重创明军的主力兵马。

    这条战术,是从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的战术中提升而来,但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内应,了解明军各地兵马的部署,然后派一人领轻兵走小道冲入辽东腹地。

    这点的难度,不亚于怎么守住明军的进攻,因此三人都想到了。

    不过对于这点,努尔哈赤却道

    “要想轻兵入辽东腹地,必须要有辽人的带路才行。”

    “这点我去准备。”代善自告奋勇,而努尔哈赤也道

    “今天的事情,不能让第四人知道。”

    “是”听到这话,黄台吉和代善都应了下来。

    与此同时,一些信鸽从赫图阿拉飞往了南边。

    这些信鸽南飞之后,被一些汉商获取,借助贩卖商货的名头,明目张胆的送往了广宁各处。

    “老子就说,齐王迟早会动手”

    六月十五,广宁后屯卫的一处总兵府邸内,伴随着锤桌子的声音响起,一群坐在会厅内的辽镇将领脸色难看。

    坐在主位的,是一个年纪五旬左右,留着三寸黑须的敦实将领,以及一个四旬左右,满脸横肉的将领。

    在他们之下,还有辽东镇大大小小十几名将领,基本都是参将以上官职。

    左首三尺黑须的是朱万良,而右首满脸横肉的是姜弼。

    这两人,便是历史上对浙兵和川兵坐视不管的援沉辽将。

    眼下的他们,正黑着脸色,脑中不停盘算。

    “这消息说到底是老奴那边传来的,不太可信。”

    朱万良沉吟片刻,随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并接着道

    “叫些人秘密去大宁三卫打探,如果大宁三卫的骑兵和满桂真的不见了,那可以先做一些谋划。”

    “谋划如何谋划”旁边的姜弼紧皱眉头,而朱万良却道

    “朝廷即便要裁撤辽镇,也不可能把有实额的人都给裁撤了。”

    “看那山西三镇和先前的辽东兵马,基本没有被斩首的人。”

    “按照齐王的手段来看,顶多就是把空额裁撤,随后将我们与麾下的家丁打乱。”

    “这还不够吗”底下的一名将领不满道

    “没了家丁,麾下又被塞入客军,虽说不损失权力,但想要养寇”

    “行了”朱万良怕这人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连忙打断道

    “所以我才说要提前做出规划。”

    “如果满桂真的不见了,那么必然是要对我辽镇下手。”

    “那我们可以提前将家丁裁撤回家,随后招募辽人参军,等待被裁撤。”

    “这把家丁都裁撤归家,那我们怎么养得起”旁边的姜弼犹豫着,而朱万良却道

    “裁撤了辽镇、你认为万岁和齐王的下一步会干吗”

    “自然是攻打老奴”姜弼下意识回答,却在中途眼前一亮

    “你是说在之后趁着兵马死伤,将家丁重新招募入兵营之中”

    “聪明”朱万良轻蔑一笑

    “朝廷想要裁撤,但裁撤是那么容易的”

    “攻打老奴,你们也都知道老奴处在什么地方。”

    “北面的铁岭和开原还好说,抚顺和萨尔浒城伤筋动骨也能拿下,但从萨尔浒向东呢”

    “山高林密,道路崎区,哪怕真收复辽东全境,也要折损不少兵马。”

    “届时不仅可以折损兵马的名义重新招募辽兵,还可以到手一笔抚恤,何乐而不为呢”

    “这倒也是”听到朱万良的话,众人纷纷颔首,而朱万良也大手一挥道

    “回去等着吧,有消息我会通知你们,不用担心。”

    “既然如此,那我等告退”姜弼闻言,便起身谢礼,随后带领诸多辽镇兵马撤出了总兵府。

    只是他们的举动,早就被北镇抚司辽东千户所的锦衣卫记录,随后更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了永平府的卢龙县蛮沙口。

    当消息送到时,已经是六月十六午后了,而此刻卢龙县南部的蛮沙口可以说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六营兵马齐聚城外,骁骑卫、羽林卫、龙骧卫和大宁三卫的骑兵在盐场不远处的入海口扎营。

    远处的海面上,是一艘艘新下水的武装商船,数量足足有四十余艘,足以将四万大军北运。

    朱由检要裁撤辽镇兵马,自然不会傻乎乎的走陆路。

    从卢龙县走辽西走廊到广宁,足足五百多里的路程,大军最少需要十天才能赶到。

    这时间、足够朱万良他们做出准备了,倒是走海路,从蛮沙口前往大凌河口,随后将辎重放到一千料的商船中,走大凌河北上一百四十里,就能够抵达广宁各屯。

    不得不说、人类的生存对自然改造太大了。

    换做前世,朱由检根本想不到大小凌河可以通航,但在大明,大凌河平均宽百余米,小凌河也有七八十米。

    两河最中心都是可以通航的,只是看船只吨位罢了。

    传言在唐宋时,大凌河还能走两千料、三千料的大船,而眼下只能走一千料了。

    再过几百年,恐怕连五百料都走不了了。

    因此、大凌河的存在,帮助了朱由检对辽西兵马的裁撤。

    他想到了行军的路线,兵马的数量,火炮的数量,以及朱万良等人面对裁撤的反抗,但唯独没有想到、努尔哈赤居然凭着满桂的离去,就猜测出他要裁撤辽西兵马,并让人送信通知了朱万良。

    辽将在朱万良府内谈了什么,朱由检不清楚。

    但凭着北镇抚司辽东千户所的消息探查来看,他们谈话的内容,一定是和裁撤辽西有关。

    以海船的速度来说,四万兵马北上,每个时辰最多走四十里海路,从蛮沙口到大凌河口,最少有四百六十里。

    也就是说、只需要十二个时辰不到,就能将兵马送往辽西。

    “时不我待”

    想到这里,朱由检命人叫来了满桂,而身着戎装的满桂前来后,他当即问道

    “粮秣准备好了没有”

    “回殿下,已经准备好了。”满桂老实的作揖回应。

    朱由检闻言,当即将北镇抚司的消息递给了满桂,随后面色严肃道

    “传令全军、即刻出发,最迟后天,我要听到辽镇裁撤的消息”

    ibiqu,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