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国事艰难

小说:家兄朱由校 作者:北城二千
    “广渠门通惠河码头招力工三十个一日三十文”

    “我我我”

    天启二年正月十九,京城骡马市街,伴随着一个身着绸缎的男人喊了一声,瞬间蹲在街道两侧的数十力工就围了上来。

    正月天气,京城不过三四度,呼气都带着白烟,而这些力工身上仅仅穿着了单薄的棉衣。

    那掌事男人间围的人多,吼了一嗓子,随后才指了指几个人,凑齐三十个人后,向着盔甲厂赶去。

    这一幕、在京城大街小巷出现,成千上万的力工前往了广渠门的通惠河,随后便见到了大兴营兵马押送一车车钱粮而来。

    那些力工双手插在袖中,等待大兴营官兵开口,才敢上前搬运。

    他们都知道、这应该是押送某地的军饷和粮秣,也知道一箱银子是他们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银子,但没有人敢有非分之想。

    此刻通惠河的码头上,商船百船聚泊,千帆竟泊,但却没有以往的热闹繁华。

    估计都知道了今天朝廷要运送钱粮,运河的官员胥吏提前通知,清理了场地。

    大兴营的参将站在一个马车旁边,对着里面的人有说有笑的,似乎是什么大人物坐在里面。

    “诶、你们说这是在等什么”

    晚明风气开放,加上大明律里明确规定了,雇主和雇夫、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属于交易,而非主仆关系,因此一些力夫也不怕被问责,在人群里有说有笑的询问。

    “估计是在等船吧,不过瞧这上千辆马车,估计今天要运的东西多了。”有个力夫吧唧着嘴回应。

    “多点好啊,要是每天都有活干,我们日子就舒坦了。”一个力夫笑着说,而这时有人开始骚乱了起来。

    一些力工朝着骚乱方向看去,原来是通惠河驶来了一艘艘高大的船只。

    这些船只和大明传统的船只外形有些不同,更窄、更长,船只的风帆也换成了硬帆。

    力工们在议论,一些大兴营的将士也在议论,对此、坐在马车上的朱由检看向了自己没能看到下水的武装商船。

    “下水了半个月,一点问题没有,大明的船匠果然手艺一流。”

    朱由检在心中感叹大明工匠在造船上的手艺,随后对坐在马夫位置的曹化淳询问道

    “船厂开始新的造船了吗”

    “回殿下,六十艘大船已经用阴干的船木开始建造了,龙骨在铺设中,三千料的武装商船应该在三月下旬就能造出来,四、五、六千料还需要考验工匠的手艺。”

    曹化淳对车内回应,顺带说道“万岁用封舟的榫卯连接技术,解决了这些大料船的连接问题。”

    “连接问题解决,接下来只需要解决水密舱和火炮卸力的问题就可以了。”

    “船厂掌事回话,说应该五月下旬就能把这三种船下水试航。”

    “嗯,暹罗的柚木阴干的怎么样了”听到自家皇兄用封舟的连接方法来套用新型船上,朱由检笑了笑,继续询问。

    “去岁八月开始阴干,剥皮之后,三十万料柚木,阴干到月初的时候,还剩下二十六万三千余料,估计再等七个月,只有二十三四万料了。”

    “嗯”听到三十万柚木,居然可以阴干获得二十三四万料,这大大超过了朱由检的预期。

    以吨位来换算,一料0325吨,二十三万料,便是七万四千多吨,大大超过朱由检估计的四万八千多吨。

    如果六千料的武装商船可以研制出来,那么四五千料的风帆战列舰研制的就比较简单了。

    五千料的风帆战列舰,也就是1625吨,同比较之下、欧洲人在南洋地区的船只不过是四百吨左右的武装商船,以及不超过三十艘的盖伦船。

    盖伦船又分为小型,中型,以及大型。

    因此、只要五千料的大明风帆战列舰研制下水,并且成功服役,那么南洋是大明后花园就不再是梦想。

    只需要二十艘这样的风帆战列舰,就足够称霸马六甲以东。

    如果以四十三年后的第二次英荷战争来说,大明只需要为这二十艘主力舰,配置上四千料、三千料的战列舰,二千料左右的巡洋舰。

    那么舰队总规模,将会达到恐怖的三百艘,一万四千多门火炮,十二万水兵。

    同比较下,四十三年后的第二次英荷战争,双方规模加在一起,也不过212艘战舰,32艘纵火船以及14艘通讯船,21艘武装商船,9200门火炮和43万水兵。

    这是英荷两国积攒了一个世纪的家底,而大明如果想要制造出朱由检心中的三百艘战舰,需要多久

    技术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只需要天津船厂、龙江船厂两地发力,加上暹罗国柚木运输得力,最多五年时间,就可以建造出这个无敌舰队。

    届时、好望角以东、美洲以西,都将在大明水师的旌旗下匍匐。

    以这三百艘军舰为主体,可以分出八支地区性无敌舰队。

    届时、中南半岛的柚木,南洋的橡胶、黄金,香料,南亚的贸易市场,都将被大明一家独霸。

    其所能获取的利益,将会达到每年三百万两起步。

    朱由检虽然不奢望维持这么大的舰队,但打个五折还是需要的。

    “哔”

    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水军三卫的所有船只都抵达了码头,开始放下了船梯。

    “行了、都干活吧”

    见船只靠岸,伴随着大兴营参将开口,两百多皇店的牙行掌事便通知了所有力夫开始干活。

    上万力夫在可以停靠上百船只的码头开始小心翼翼的干活,把一箱箱沉重的银子、一袋袋粮食背上了货船。

    同时、一门门坳黑的火炮也在水军三卫的注视下被推了出来。

    他们迫不及待的开始接收火炮,并在同一时间将火炮推上固定的炮口。

    这一幕被朱由检看到,他不由笑着摇了摇头,心想这群家伙要是知道,他们现在坐着的只是补给船,会是什么感想。

    或许自从刘大夏烧毁宝船图纸,郑和航海资料开始,大明水师就不敢再奢望,能指挥三千料的大船了吧。

    大明有技术,但没有图纸,朱由检恰好了图纸,而朱由校则是总结了两方船只不同,取长补短之下,弄出了它们。

    望着火炮被一尊尊的吊起来放上炮位,望着白银粮食被运上船只,望着一艘艘货船满载而走,朱由检心中十分高兴。

    他高兴的不止是船运,还有码头上的力工们。

    开春时节,百万人口的京城是无法太多就业岗位的,而来到京城的底层百姓,大多都是秋收之后赶来,准备在冬季赚些工钱回家的。

    眼下已经开春,距离春种不远了,但京城之中却没有太多工位给他们。

    像朝廷调度这种,维持几天的装货运货,可以让一群力工存下不少钱,赶在春种前回家。

    “或许我需要先解决脚下的百姓生计”

    望着那些明明身上满是汗水,却在搬运完货物有说有笑的人,朱由检心中感触很深。

    他总想着未来,总想着辽东、西北、西南,对于脚下的北直隶、山西等地,却只有分地这件事情惠及了百姓。

    但这惠及了多少或许只有三分之一的百姓罢了。

    如果他连剩下三分之二百姓的生计都解决不了,何谈解决整个大明的百姓生计

    想到此处,他沉吟了片刻,在想有什么能解决这么多百姓生计的办法。

    首要的,用人最多的,必然就是大基建。

    但问题眼下大明的基建,往往是通过百姓服徭役来完成的。

    不仅需要百姓自带干粮,还会耽搁他们耕种的农忙时间。

    必须要取消徭役,才能让百姓的负担减轻。

    但是取消徭役,需要面对的是整个天下的士绅反对。

    或许富农、中小地主、贫农都觉得是好事,但对于免除了徭役的士绅来说,这就等于剥夺他们的利益。

    富人与穷人,如果吃的一样,喝的一样,那么还有什么值得富人骄傲的地方

    学识

    富人引以为傲的学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你讲你的唐诗宋词,我听我的市井。

    你玩你的山水丹青,我玩我的煤炭涂鸦。

    不一定非得分出一个高贵。

    对于不用服徭役的士绅来说,看别人服徭役时的痛苦,就是他们感觉到自己高人一等时的畅快。

    如果所有人都不服徭役了,他们的权力就等于没有了。

    要怎么样才能让地方老老实实

    还是那句话,必须在地方上留下钉子,而这个钉子就是军队。

    废除徭役和收税不一样,收税得让人去调查,计算,然后才能收税。

    但是废除徭役呢只需要下一道圣旨就可以,难的地方是看地方执行上。

    为了私人利益,地方官员必然会出现一种情况。

    那就是朝廷废除了徭役,但地方官员为了收免除徭役的银子,继续叫嚣徭役还存在。

    这种贪官污吏,便是实际拦截了朝廷对百姓惠利的丑陋份子。

    要威慑这种人,应该怎么做

    自然是安排一群人监督他们,而这群人不用士兵也可以,南镇抚司锦衣卫就足够。

    想到这里、朱由检心中有了计较,当即对曹化淳道

    “化淳、回宫,去养心殿找皇兄。”

    “是”听到自家殿下的话,曹化淳便驱使马车离开了这里,而马车背后跟着的骁骑卫骑兵足足百余人。

    他们拱卫马车两侧,护送马车前往皇宫。

    说实话、这样的赶路和排场,朱由检根本就看不到一个地方的风气和风貌。

    他一直很想去看看真正的市井民生,但是就眼下来说,他的每一次“亲民”,都代表着冒险。

    想杀他的人有很多,朱由检不可能赌所有人都是聪明人,因为只要这群人中有一个莽夫,那他微服私访亲近民生的行动,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最后一天。

    伴随着这种想法,半个时辰的时间缓缓过去,当他们来到东华门时,朱由检换乘了车辇,向着乾清宫驶去。

    废除徭役一事,还是需要先谋划,而不是脑袋一热就决定了。

    徭役的废除,代表的是地方官府免费劳动力的损失。

    朱由检自然可以废除徭役,但废除之后,一些兴修水利、道路,修葺城墙、县衙、石桥等等行为的成本就要上涨了。

    比如一座石桥,有徭役的时候可以征徭役,而官府只需要出材料钱。

    甚至可以说、如果当地有合适的原材料,那么就只需要付出工具钱,以及三合土的材料钱就足够。

    但如果废除了徭役,那么人工费就出现了。

    一些小县,哪怕一天只给十文钱,那一百人就是一两银子,一千人就是十两。

    一条道路、一座石桥,一条水渠

    这些基础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时间都是以月来计算的。

    哪怕只招募百人,修建三个月的道路,也需要九十两的支出,加上工具、原料,支出甚至可以达到二百两。

    二百两银子,地方小县一年又能有几个二百两

    大明1427个县,沿海地区还好说,内陆的一些县城,库银也不过就是二三千两银子罢了。

    这看似很多,但衙门的日常维护、城墙修葺,城中道路修补等等,就要用去大半银子。

    有些时候、朝廷还会让各省筹措银子,这对于这些县城更是要了老命。

    就比如眼下的西南战事,五省自己就筹措了一百八十多万两,这些都是建立在各县往外掏银子的情况下。

    朱元璋制定的财政制度,保证了地方官府对农民的赈灾,以及地方官府自主的权力。

    原因就是汲取了宋朝、元朝过度集中银两到中枢,而导致地方财力不足的百姓受灾事件。

    也因为大明地方官府留足了自己运转的银子,所以很少能看到中枢发银子赈灾的情况。

    这系统很好,可架不住晚明文官、太监、皇帝、勋戚等势力胡来。

    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已经被他们搅成了浑水。

    让各省筹措银子这种事情,本质上就是降低地方县城对灾荒抵抗风险的行为。

    所以朱由检要想让地方废除徭役后,还能继续运转,就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首先就是集权一个部门,尤其是财政。

    御马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集权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军屯田,就达到了惊人的赋税收入。

    如果取缔地方筹措银子,那么地方财政会富裕起来,至于各种军事行动,则是由中枢拨发银两。

    中枢的银两够不够,这是废除徭役是否可行的前提。

    在朱由检脑筋飞快运转的时候,他的车辇也到了乾清宫门。

    经过通传后,他走进了乾清宫,进入了养心殿,并且见到了坐在位置上,皱眉处理奏疏的自家皇兄。

    “哥哥”

    朱由检一开口,朱由校便放下了奏疏,抬头对他露出和善的笑容道

    “弟弟来了、坐吧,说说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事情倒是有,不过”朱由检坐在了魏忠贤叫人搬来的椅子上,对自家皇兄道

    “臣弟想废除天下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一句话说出,朱由校陷入了沉默。

    废除徭役,代表的是朝廷可能会每年增加上百万两银子的支出。

    朱由校想不通,自己弟弟为什么要说出这种事情

    “徭役之事,废除之后,朝廷的支出会变多,还是等平定辽东再说吧”

    朱由校想了想,最后用比较和善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变相告诉朱由检,自己并不想废除徭役。

    对此、朱由检却说出了另一种见解。

    “废除徭役,并非是一种出而不得的行为,废除徭役,南镇抚司监督,这只会让百姓对哥哥感恩戴德。”

    “哥哥忘了吗日后我们还要收取赋税,如果废除徭役,百姓能在家中农作的时间更长,照料作物更加心细,那么亩产上涨,朝廷的赋税也就更高。”

    “更别提有了民心之后,若是日后要征收杂项,那么天下百姓在面对士绅蛊惑时,一旦有人提起这件事,百姓还会一条心的和士绅走到一起吗”

    朱由检的话有些道理,但朱由校却道

    “徭役废除自然是好事,但民心真的在天子身上吗”

    “弟弟别忘了、当初淮北大饥时,士绅不过稍微煽动,饥民便险些暴乱。”

    “如果我废除了徭役,但地方官员却说这是朝中大臣的功劳,那么百姓只会感激朝中大臣,而并不会感激你我。”

    朱由校的观点得到,他清楚舆论权眼下不在他兄弟二人身上。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他兄弟二人做了惠民的事情,也会被推到朝中大臣身上,百姓只觉得出了清官,皇帝只是听取了意见罢了。

    当然、南镇抚司可以宣传,但当地的百姓会相信吗

    是相信同乡的话,还是相信皇帝鹰犬的话

    这是一个难题,朱由检把它想的太简单了,朱由校想的更为全面。

    对此、朱由检只能在沉默中说道

    “哥哥想的周道,是弟弟我想的太顺了。”

    朱由检清醒了过来,他以为他有锦衣卫、有了军队,有了钱财,就可以拿捏文官了。

    但是他遗漏了一点,那就是人并不是棋子,百姓也会思考。

    在这种舆论由文官掌控,并且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时代,百姓更愿意听取同乡官员的话,而不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齐王。

    “弟弟能理解就好。”看着朱由检听劝,朱由校也松了一口气,随后拿起一份奏疏道

    “这是熊廷弼听到了弟弟上次说要围剿老奴后送来的奏疏,熊廷弼回应,事情难为。”

    “弟弟多次保他,与我说他有才干,可眼下他经略辽东,麾下十八万兵马,居然不敢与老奴交锋”

    朱由校停顿,没有继续在说,但意思朱由检清楚,那就是开始怀疑熊廷弼的能力了。

    不过这也不奇怪,上次守住辽沈,主要还是朱由检操作得当,而熊廷弼所部,又是诸部之中,唯一没有斩首的兵马。

    加上去年六月的蒲河之败,仔细算下来,熊廷弼并没有什么功劳,唯一可以称赞的功劳,或许就是整顿辽东有功了。

    朱由校怀疑熊廷弼,这点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他也知道熊廷弼不会说场面话,说话比较直,所以让人觉得他怯战。

    但朱由检清楚,眼下辽东明军实力是比较强,但将领的素质显然跟不上。

    如果真的要收复失地,那朱由检最少要找到最少四个能指挥万人而不乱的将领。

    这四个人,朱由检着实有些找不到。

    不管是孙传庭、洪承畴,还是杨文岳、吴阿衡

    他们都才带兵打仗不足一年,顶多也就和戚元辅他们一个水平,指挥万人,还是对付老奴和八旗主这样的对手,想要获胜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与其折损数万人,收复铁岭三地,朱由检还是愿意等待,等裁撤了辽东卫所,再动兵。

    因此他只能继续为熊廷弼说话直这件事情上擦屁股,好言相劝道

    “熊廷弼说话直,哥哥是知道的,之所以他说事情难为,是因为兵马和将领的问题。”

    说罢、朱由检看向魏忠贤“拿我送给皇兄的辽东沙盘来。”

    “是”魏忠贤作揖应下,随后让人抬来了之前朱由检让人做出的辽东地形沙盘。

    沙盘来到后,朱由检看了看城池和兵力旗帜,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和朱由校一起起身,为他解释道

    “哥哥请看、眼下沈阳、辽阳两城有兵五万八千人,两城之间的各堡还有五个营,一万五千人的兵马。”

    “看上去,这一线的兵马足够多,但是哥哥别忘了,这加起来七万三千的兵马中,只有不到八千骑兵。”

    “老奴麾下的骑兵众多,在北线来说、这地形利于老奴,而不利于我军。”

    “说完北线,哥哥你再看东线,东线的戚元辅等七营二万一千人,仔细算来不过训练了十个月,并且其中还有八千多人的甲胄还没有配齐。”

    “大宁三卫的一万六千八百人里,也有四千多人还没有装备甲胄,其中九千骑兵,更是连一人一马都满足不了。”

    “臣弟上次说收复铁岭等地,不过是堵上文官想要在河套用兵的想法罢了。”

    “真的要收复铁岭,最少要等这三地的兵马配齐甲胄,战马,才能真正的出兵,收复失地。”

    “”听完自家弟弟的话,朱由校沉默了一会儿,随后才叹气道

    “四处都要用银子,马匹一事也是难事。”

    “哥哥不用担心,我已经让下面的人把辽东贩粮的二百万两银子向京城运来,最后会归入内帑的。”

    朱由检笑着安慰自家皇兄,又再开口道

    “另外、臣弟准备在年末水军三卫的战船打造好后,命他们南下前往大琉球。”

    “听闻大琉球有不少高大树木,那些树木若是运到京城来,三大殿的修缮事情,就可以开始了。”

    “真的”听到这话,朱由校眼前一亮。

    他可是做梦都想修复三大殿,但三大殿修复的费用,高达千万两白银,这是他掏不出来的。

    现在朱由检这么说,他高兴也不奇怪。

    在得到了朱由检的确定后,朱由校就高兴的看起了辽东的沙盘,至于朱由检,他虽然脸上笑着,心底却叹了一口气。

    三大殿修复的银子,都够大明训练十万新军了。

    如果是他,他绝对不会把银子花在三大殿上,因为他是实用主义。

    可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的人,或者自家皇兄看来,一个没有三大殿的皇宫,就好像失去了天命的王朝。

    他不可能阻止三大殿的修建,哪怕他不出银子,但朱由校也会从内帑拿银子来修的。

    他能做的,只有让水军三卫拿下大琉球,在辽东和大琉球开拓耕地的同时,将可以用的木料运往天津。

    想到这里、他看着眼前脸上挂着笑容的朱由校,只能在心底摇了摇头,叹气道

    “世道艰难啊”

    ------题外话------

    四点还有一更

    本站网站:et,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