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章

    三年后,1982年1月。

    时隔十年再恢复的第一批高考考生经过春秋冬夏的辗转反复,终于在这一年初冬毕业。

    这年头的大学包分配工作,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前一年多就有单位来要人,毕竟大学生是稀罕的,珍贵的,代表着知识和文化水平的最高峰。

    自打三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各大工厂也开始谋求更多元的出路,面对先进的设备技术,也更加需要人才加持。

    大学毕业生,一部分人等学校分配,被输送往各大国营厂和机关单位,一部分人主动联系了工作,向学校提交了报告。

    今年1月的京市似乎不如往年寒冷,前阵子呼呼的风雪渐小,在地面积下浅浅的积雪,由环卫工人每日清扫路面,留下车辆与行人通行的道路。青石路面似乎换上雪白的新衣,一串二八杠的车轱辘压过,滚过松软的白雪,留下浅浅车辙印。

    “小苏,你跑一趟杨家胡同,把采访稿交去给王老爷子看看,确认没问题就交上去等刊印了。”

    “好,我这会儿就出发。”

    女人穿着翻领白色毛衣,领口两条白色绸带系着蝴蝶结,干净白皙,下身着黑色铅笔长裤,外头披着一件杏色羊绒大衣,脚踩黑色半跟皮靴,肩上跨着一个蓝色小包,蹬着二八杠形色匆匆穿梭在街巷中。

    过去的两条麻花辫在半个月前大学毕业当天拆了,上理发店将头发剪短打理,此时正柔顺地披散开来,正好过肩,最上头别着黑色发夹,整个人透着些温柔利落的美。

    冬日沉沉,京市日报的记者苏茵将二八杠停在杨家胡同口,手中捏着稿子迈步往里去。

    “王爷,您看看我们编辑的采访稿,都是根据您口述整理的内容。”

    杨家胡同三十一号四合院里住着位抗战退伍的老兵,参与过大大小小不下几十场战役,因为浴血奋战,左腿截肢,现在退伍在家休息。

    “嗯,写得还行吧。比上回来的记者好,我说的跟他写出来的压根儿不一样,哼。”

    苏茵笑呵呵收起采访稿,立马应下“您放心,我们肯定尊重被采访者的意见,不会乱写瞎报道。”

    得了准话,苏茵便骑着二八杠回到报社。

    京市日报坐落在北门街口,是一栋独栋二层小楼,红砖白墙,门口墙上刷着红漆,上书京市日报四个大字。

    报社总共有百来号人,除开报社主编,副主编,下头便是各大记者,校对编辑,林林总总分了各大部门和小组。

    苏茵在大学寒暑假期间便来实习过,跟着记者蒋薇做事,今年大学毕业后便正式分配过来,一个月的实习期后才能转正成为正式员工。

    她现在在民生要闻一组实习,跟着报社的老资历编辑何国强跑新闻。

    “何哥,王老爷子看过新闻稿了,没问题。”

    退伍老兵王奋进是个传奇人物,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因伤截肢退伍,脾气暴躁,又和一众开国功臣

    是老战友,满满一身荣光。

    今年年初他被京市日报民生要闻二组采访过,可最后刊登的文章内容经过不少润色后,对比王奋进口述的回忆内容有所出入,被老爷子直接上门投诉,最后还是主编亲自道歉,这才平息了怒火。

    上个月,何国强接到任务要重新采访王奋进,务必平稳顺利发表文稿,何国强便带着来实习的苏茵上门采访,如今得了王奋进的准话,拍板定稿。

    “好,你把稿子送校对编辑那儿去,没问题就定终稿。”

    何国强今年四十二,国字脸,大块头,做事干净利落,直来直往,挥挥手便让实习生跑去。

    原本他顶顶不愿意带实习生,大伙儿都觉得大学毕业生好,可他嫌麻烦,带新人还不如自己跑新闻轻松,只是主编分配下达的任务,谁都得受着。

    索性这个叫苏茵的女娃办事还算过得去,何国强稍微好受些。

    苏茵点头应下,将包扔到自己办公位的椅子上,带着文稿匆匆赶去编辑室。

    “李姐,我们组下星期一二三,三天的稿子搞定了,劳烦您看看。”

    民生要闻组每星期要为下星期的稿子定稿,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既要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得提前准备好,几乎每天都在战斗。

    “好,放那儿吧。”李编辑三十五六的年纪,圆脸微胖,留着齐耳短发,她看了一眼苏茵送来的稿子,提醒一句,“二组可不太得劲哦,你当心点,宋进民心眼儿最小。”

    苏茵自然明白,二组采访王老爷子出了岔子,还被投诉,现在一组顺利出稿,二组自然觉得面上无光。

    而二组组长宋进民又是出了名的心眼儿小,和何国强不对付。

    “谢谢您提醒一句,不过我们也就是听主编安排的。”苏茵从摸出兜里两块奶糖,递给李编辑,“给你们家小花甜甜嘴。”

    “你这人,这么客气干啥。”李编辑乐呵呵替闺女收下糖果,又念一句,“你抓紧下班吧,要是稿子有什么错字我给你改了,不耽误你时间。”

    “谢谢李姐。”

    走出京市日报报社大门时,苏茵抬手看了看手表,当年父亲送的那款外国牌子的手表在冬日仍闪着细碎的光,时针指向五点。

    蹬上二八杠,她匆匆赶去军区家属院。

    今天是何松平孩子满月的日子,一群朋友自然要去捧场。

    一年半以前,何松平在父母安排的相亲下认识了现在的媳妇儿,两人顺利相亲,结婚,一个月前,孩子出生了,是个大胖小子。

    苏茵一路往前,见到了军区家属院的大门才放慢速度,门口的哨兵已经认得她,直接放行。

    “茵茵”

    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苏茵还没回头便先开口。

    “念君,你也刚到啊”

    “下了班就过来了,我还以为我晚了呢。”

    二人下了自行车,推着车把往里走,顺便说起毕业后的工作情况。

    “我本来能

    早点过来,临下班的时候又去送稿了,这才耽误会儿时间。”

    李念君依旧留着头短发,整个人精神奕奕,穿着宽大的灰色西服套装,她如今在工商局上班,是个小干事,由b大分配的工作,初入单位,因为是大学生,颇受重视。

    “我倒是一下班就走了,就是过来有些远。”

    两姑娘自毕业后也有快大半个月没见面,这会儿一见上像是有说不完的话,念叨起工作上的事。

    等到了何家门口,放寒假在家的何松玲已经迎了过来。

    “念君姐,茵茵姐,快来”何松玲如今正念大四,等三月开学便要迎来大四下学期的课程,近四年的大学生活令她开朗不少,半年后也要迈入工作岗位。

    “韩大哥和杨丽姐都到了,对了,茵茵姐,你们家顾大哥呢”

    苏茵停好二八杠,随口答一句“忙着呢,他说忙完就过来,和胡立彬一块儿来。”

    说起胡立彬时,她悄摸看了李念君一眼,见她神色未变,这才安心。

    “好,那你们先坐着喝喝茶,马上开饭了。”

    “不急,我们去看看嫂子和孩子吧。”

    作为一群朋友里最早有孩子的,何松平可谓是后来居上,整个人都嘚瑟起来。

    先结婚的顾承安苏茵以及韩庆文杨丽都因为上大学的事,一直没要孩子,反倒是他抢占先机。

    媳妇儿贺春梅坐月子也差不多到尾声,能下地走动,此刻正坐在床边看着刚醒来的孩子哄着。

    “呀,长得太漂亮了,真是个英俊的小男娃。”苏茵看着肥嘟嘟白白胖胖的婴儿,心都快化了,“以后肯定跟你爸一样。”

    贺春梅产后有些微发福,整个人富态不少,主要还是何家汤汤水水各种营养品给她养着,听到这话就笑,笑起来亲和力十足。

    “跟他爸一样也不知道是不是好事,实诚,可是也太实诚了。”

    李念君看着刚睡醒的孩子,发出些啧啧的声响逗孩子“还是实诚好,何松平一直是我们这群人里最踏实的,你是挑到宝了。”

    苏茵昵她一眼,笑得狡黠“你是说谁不踏实呢”

    何松平闻言插嘴,吐出不知内情的无畏“老胡呗,他俩最爱拌嘴,肯定是说胡立彬不踏实。”

    见李念君没再接话,何松平又道“其实老胡就是看着吊儿郎当惯了,办事还是靠谱。”

    “何松平,怎么还背地里夸我”

    窗外传进熟悉的声音,玻璃窗口,胡立彬的俊脸突然出现,透过透明的玻璃能看见里几年打磨,原本吊儿郎当惯了的男人成熟不少。

    穿着宽大的棕色西装套装,脚踩黑色皮鞋,俨然一副成熟模样,苏茵抬头望去,推了推窗户问他。

    “胡立彬,我们家承安呢还没到”

    胡立彬觉得牙酸,这两口子真是,他和顾承安一块儿过来的,只是快到军区的分叉路分开,顾承安说去买点东西,临走时怎么说的。

    跟我

    们家茵茵说一声,他马上就过来。

    真是让人牙酸

    你们家承安买什么东西去了8,马上到。”

    苏茵眉眼一弯,余光瞄到身旁的李念君,见她丝毫没有搭话的想法,在心里叹口气,又对着胡立彬道“快来看看你干儿子吧。”

    何松平给儿子拜了好几个干爹,三个好兄弟全都榜上有名。

    “来来来,我看看,干儿子哎,干爹看看,哟,一个月长这么大了。”跟当初刚出生几天时完全是不同的模样。

    一个月前,何松平儿子小宝出生几天的时候,大家也抽时间去看望,那时候的初生婴儿皱皱巴巴,全身红通通的,像只小瘦红猴子似的,现在一个月过去,已经长开了不少,看着像个奶团子,身上还散发着幽幽的奶香味。

    胡立彬弯腰逗着小宝,嘴里不时发出噔噔当当的作怪声响,吸引得小婴儿睁着眼盯着他,目不转睛的。

    坐在床边的李念君自始至终没偏头看去,只胡立彬站在自己身边逗孩子,她便和贺春梅聊上几句。

    胡立彬目光往旁边瞄了几回,瞄到个乌黑的发顶,终究是耐不住性子“李念君,你对象呢不带过来看看”

    李念君这才抬头,看着高高站着的男人,不复过去的青涩“他没空。”

    “哦。”胡立彬眸色渐暗,又转头和何松平说话去。

    苏茵看着以往见面就爱拌嘴的两人这番模样,唏嘘不已,起身往外去等自己丈夫。

    军区家属院在冬日极美,白色小楼与红砖筒子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开,积雪覆上屋顶,挂满树梢,也落在远处走来的男人肩头。

    男人身着一身黑色西装,黑色毛衣,是时下港城最时髦的宽大版型,宽大但裁剪精致,旁人穿着难免显得臃肿,可顾承安高大有型,撑得宽大西装更显出几分潇洒,大步流星间,衣角摆动,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在外头站着不冷”

    苏茵摇了摇头,这几天还真不算太冷,她在衬衫里藏了肤色的秋衣秋裤,既有温度也有风度,身上精致的衬衫长裤和大衣都是顾承安托人从港城运来的,款式十分漂亮,在这里想买都买不到。

    “你怎么才到”

    顾承安微微一笑,指尖松松拎着油纸袋子的一角,就这么递给苏茵“你不是想吃庆凤斋的豌豆黄”

    “你去买这个了”苏茵嘴馋地抿了抿唇,忙伸手往油纸袋子里去,掏出一个金黄软糯的豌豆黄,贝齿咬下一口,绵软的口感令人眼睛一亮,“真好吃你尝尝。”

    被媳妇儿喂着吃了一口,顾承安抬手抚了抚媳妇儿柳叶眉上沾染的雪花“走,看看干儿子去。”

    苏茵还没当妈,先当上了干妈。

    何松平儿子的满月酒热热闹闹,一共两桌,何父何母欢喜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抱着孙子出来溜达一圈才又放回床上哄睡。

    亲朋好友不要钱的吉祥话往外倒了一箩筐,几人推杯换盏,喝了尽兴,桌上的菜色丰盛,除

    开自家掌勺的大菜,何松平还去外头新兴的私营饭馆买家几样招牌菜回来。

    “那吉祥饭馆的,平时排队才能买到,这回还是刷的安哥的面子去的。”

    顾承安于79年盛夏辞了房管局的工作,毅然带着一帮兄弟开始做生意,几年的功夫,便是结识了不少朋友。

    改革开放后,这两年,京市的私营生意如雨后春笋般冒头,悄摸生长,各大摆摊的点儿,周边乡镇的农民摆上些农产品来卖,倒腾了衣服的地摊也张罗开来,街上卖冰棍、拌菜卤菜的推车络绎不绝,私营饭馆也扎根深巷,自街头巷尾飘出阵阵饭菜香味。

    不用紧张珍稀的粮票肉票布票,只用钱就能解决衣食住行,谁能不激动

    宴席散场后,大伙儿纷纷离去,顾承安和苏茵今晚就住在顾家,倒没折腾着回帽儿胡同的四合院。

    “走了啊,等下回找个休息日再聚聚。”

    “行,慢点啊。”

    从何家往顾家去的路上,苏茵向丈夫谈起今天的工作。

    “你是不知道,我们这回采访的王爷更有气势,真不愧是打仗出来的,我跟他说话还有些犯怵。”

    顾承安一笑,见媳妇儿说起工作时眉眼像是天边的月亮“这么吓人”

    “就是太威严了,我心里直打鼓。”苏茵走在前头,踏着月色推开顾家大门,就听到身后男人的声音响起。

    “一般看起来越有气势的人,其实心地更好。”顾承安念叨一句,盯着媳妇儿背影道,“对了,我明天要去趟南边,得过几天才回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