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西北流浪者吴三桂

    当看着这一切后,吴三桂面如死灰,他知道潼关十有八九是守不住了

    “孤从军二十余载,不想竟有今日。”

    “眼下,孤当如何是好啊”

    潼关城中,吴三桂问计于自己的幕僚方光琛。

    “王爷,为今之计,惟有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条,方能助王爷以全其身。”方光琛委婉道。

    到了现在,陕北和河东都已经告急。

    吴三桂原本是打算回师潼关,收缩防线。

    以两三万兵马依托潼关重镇和十二连城堵住关东之兵。

    而后腾出兵马收拾张胜,堵截蒲津渡,坚守关中的。

    可是吴军的主力西行,却一路兵马四散。

    只剩下区区七千残兵回到了潼关。

    就这点兵力连守住潼关都不够。

    又如何能够分兵收拾张胜,堵截蒲津啊。

    把陕北西军和山西西军打回去啊

    陕北、河东、潼关。

    这三处乃是守卫关中的要害之地。

    三者缺一不可

    而现在陕北已经被张胜绕过,河东也已经被张虎突破。

    就连吴三桂能够守住潼关那又能怎么样

    更何况以七千残兵,又怎么能在潼关敌孙可望的数十万众

    所以事到如今,方光琛也只能建议吴三桂放弃潼关,放弃陕甘而逃了

    吴三桂闻言也是沉默不语,半响之后他缓缓道“廷献先生,依你之见。”

    “本王是应该返回云贵,重振旗鼓,还是应该西撤甘肃,出师西域”

    现在陕甘的失守对于吴三桂来说已成定局。

    逃跑是他活命的唯一选择。

    但是往哪里逃,却还是值得深思的。

    他现在就和昔日的李自成一样有两条道路。

    一是南下,二是西撤。

    只不过唯一不同的是李自成昔日南下的是湖广。

    而他要返回的却是云贵。

    “王爷,依学生之见,王爷当西撤关中。”

    方光琛叹气道“王爷在潼关还有七千精锐,还有三千守军。”

    “除此之外,在西安王爷爱将夏国相手中还有一万兵马,在蒲津渡口还剩下一些山西败兵。”

    “要是以这些兵马为基础,再会合各地零散的守军。”

    “王爷至少还能带着三万兵马西撤。”

    “以此兵马和孙可望为敌自然是不可。”

    “但西出嘉峪,进入西域,行西辽之事。”

    “在异国他乡,打下一国,威福自操,却还是够的。”

    吴三桂闻言也是有所意动,带着兵马直接跑到甘肃,而后杀入西域。

    那么远走他乡之时,他靠着老本兵马还是能够再打开一片局面的。

    毕竟洛阳之战虽然惨败。

    可是实际上吴三桂损失的却不是十万大军,而是胡国柱等人以及一万多老本而已。

    正如安庆之战,太平军真正的损失除了这座重镇外就只有几千广西老兄弟而已。

    其余的兵马,太平军振臂一呼,几十万都能搞出来。

    而经此大败后,跟着他逃回潼关的七千人却是真正的精锐老本。

    如果再算上夏国相的一万人,从山西逃回来的败将。

    那么吴三桂能够搜罗出的兵马便足有两三万老本兵。

    如果他带兵西撤,王屏藩和吴之茂再仿造李过和高一功之举。

    从陕北破围而出。

    那么在甘肃之地,吴三桂将能够重新集结数万兵马。

    若是带着这些人前往西域,那么他的确有信心能够能够打服叶尔羌。

    在西域为王为帝。

    但是如此一来,吴三桂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他自己和吴军将士的家眷该怎么办

    “西撤之举虽好,可是应熊他们还在昆明。”

    “我吴藩将士的家眷也大多在云南。”

    “要是西撤,只怕军心不服啊。”吴三桂担忧道。

    “王爷,事到如今,孙可望倾举国之兵来攻。”

    “在湖南坐镇多年的王尚礼也必然不会无动于衷”

    “依学生之见,此时此刻,湖南的西军已经兵发云贵”

    “而洪阁部前不久也发了消息,李定国和白文选已经重返云贵,立足于楚雄。”

    “西营之兵如此,只怕我军要是返回云贵。”

    “非但陕北之地的王屏藩等人再无机会重归王爷麾下。”

    “就算是王爷本人稍有不慎,也会在四川被王尚礼堵截前路。”

    “等到那时,在四川死地。”

    “我军必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将在四川为西军全歼啊”方光琛长叹道。

    吴军此时已经没有力量去争取更多了。

    在方光琛看来,吴三桂会聚残兵西撤甘肃。

    再远走他乡,永不回汉地。

    这是保全这位周王以及整个吴藩的唯一道路了。

    以吴藩麾下的精兵,莫说是几万人。

    就算到最后只有一两万人,也照样能够在西域立足。

    反倒返回云贵,必是死路一条

    因为方光琛推测,孙可望如此阵仗,湖南的王尚礼大军也必然会随之而动

    一时间,吴三桂陷入了两难之地。

    他要是西撤,那么或许可以会合陕北的王屏藩部。

    可是吴军在云贵的地盘、兵马、家眷可就全都要一招成空了

    他为了接回吴应熊父子,白白浪费了半年时间。

    要是就这么丢了,那他吴三桂又岂能甘心

    但要是选择南下,谁知道王尚礼此时正在干嘛呢。

    但是待吴军南下四川后,却骤然发现,王尚礼的大军已经进入了云贵。

    那么吴三桂前有堵截之势,后有追击之兵。

    必然全军覆灭

    吴三桂久久思索,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而方光琛看着眼前的一幕也只得不停地叹息。

    自己的这位王爷就是优柔寡断,凡事都会想一个万全之策。

    “廷献先生,是西撤还是北上,本王暂时下不了决定。”

    “不如本王先率兵放弃潼关,返回西安收拾兵马后。”

    “再西撤凤翔,一面派人打听云贵动静,一面下令王屏藩突围。”

    “要是云贵无事,本王则带兵南下四川,回到云贵,重振旗鼓。”

    “若云贵有事,本王当西撤甘肃,和王屏藩会师。”吴三桂缓缓开口,道出了自己的决定。

    “王爷时间不等人,若是如此,只怕旦夕之间。”

    “我军将南下无路,西撤有忧啊”方光琛见状连忙开口道。

    现在西军攻势如潮,进兵如火。

    哪里能等着吴三桂从容处之啊

    “不行不行,西撤和南下皆关系重大。”

    “此等要事,本王当细思之”吴三桂连忙摆手道。

    方光琛闻言张大着嘴巴,整个人顿时就胸闷无比。

    “王爷,只怕您再犹豫,整个吴藩就真的要覆灭了”

    许久之后,他只能气愤道。

    吴三桂闻言也只得沉默不语。

    当天下午,吴三桂纵火焚烧潼关。

    在熊熊的烈火之中,这座千年雄关被烧成了白地。

    而大火也暂时阻挡了西军的追击。

    让吴军能够从容撤退。

    三天后,奔走三百里的吴三桂带着残部回到了西安。

    当汇集了夏国相军,西安守军,山西败兵后。

    吴三桂手中的兵马扩充到了两万多人。

    在西安暂时落脚后。

    吴三桂又下令坚壁清野,焚烧西安,用以迟滞西军。

    随后便带着两万多兵马火速撤完西安,并派人传信给在陕北的王屏藩和吴之茂,迅速弃城突围,前来甘肃和自己会师。

    在做完这一切后,吴三桂便在凤翔逗留了起来。

    他洒出了大批斥候,前往四川,打探消息。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惊天噩耗传来。

    洪承畴在半个月前发了紧急军报,王尚礼已经亲统大军进入贵州。

    一路上势如破竹,吴军不敌,贵州即将全面失守。

    他请求吴三桂速发援兵,否则云南也将落入王尚礼之手

    得到了这封救命的军报后。

    吴三桂不敢迟疑,连忙带兵放弃凤翔西撤。

    直接把洪承畴以及他的家眷全都给卖了。

    他带着吴军残部又纵火焚烧了凤翔,在凤翔到秦州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然而当吴军行军至方山原一带时。

    一路上追击的西军骑兵终于追上他了

    鼓鼓鼓

    方山原上,张胜和郝摇旗横刀立马。

    一路急行,倒毙了无数马骡,掉队了无数兵马的一万多西军骑兵向着正在逃命的吴军发起了排山倒海的冲锋。

    “妈的,吴三桂这老狗真不是个东西,一路跑就算了还一路烧杀抢掠,坚壁清野。”

    “害的老子的骑兵只能一边追,一边吃自己的马骡”

    原上张胜拿着望远镜骂骂咧咧道。

    西军的骑兵是一路上靠着削弱自己进行追击的。

    好在最终是在这里追上了吴三桂。

    不然张胜就要亏到姥姥家的。

    他麾下的马骡,这段时间以来,连吃带倒的已经损失上万匹了。

    也就他能够号令蒙古诸部,要不然骁骑镇和会师的大顺军骑兵,根本花费不起如此高昂的追击代价。

    一名名西军骑兵拿起自己的弓箭,挥舞着自己的马刀。

    对着吴军发起了进攻。

    刹那间,已成惊弓之鸟的吴军们全然大哗。

    不少将士直接一哄而散,逃得无影无踪。

    “结阵结阵”

    在混乱之中,吴三桂、夏国相、高得捷、韩大任等人纷纷带着自己的亲兵竭力组织兵马,维持吴军的阵脚。

    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少吴军老兵归队结阵。

    靠着自己的鸟枪、弓箭,打退了西军骑兵的第一次进攻。

    但是更多的吴军却在惊恐之下,亡命而逃。

    待到夜幕降临之下。

    经过一天的激战,吴军以伤亡三千余人的代价,打死打伤了上千西军骑兵。

    但是在激战中逃散的吴军却高达上万。

    此时此刻,吴三桂的手底下只剩下最后的九千余残兵

    “廷献先生,本王悔不当初啊”

    一处山头处,暂时立下的吴军大营中,吴三桂再也忍不住痛哭流涕道。

    他这个悔不当初,有太多层含义了。

    除了指在凤翔逗留了几日,导致自己被西军追上完。

    还有对为了永镇而和大顺军全面开战,触怒了的孙可望的后悔。

    除此之外,反清之时的犹豫不决。

    陕甘起义时的为满清先驱。

    投降大顺之时的开关之行。

    这些都是吴三桂后悔的地方。

    要是山海关之时,他没有开关。

    那么此刻他还是大顺朝的新贵。

    固然大顺给他的只是一门两侯,可是这个待遇已经堪比刘宗敏和田见秀等人了。

    若是当年没有开关,那么此刻满清早灭,四海承平。

    他吴三桂也能安享荣华富贵,甚至当上大顺朝的公爵乃至于王爵。

    若是在陕甘大起义之时,举兵反清。

    那么他吴三桂趁着孟乔芳等人在河西镇压丁国栋、米喇印之时。

    从汉中起兵抄了这些人后路。

    继而全歼陕甘清军,联络各大边镇,集陕甘之力,兵出潼关。

    那么他吴三桂甚至有可能成为天下汉人的心中的救星,直接弄死了满清,自己开国建制。

    除了这些,哪怕在宝庆之战后,立马举起义旗。

    也能号召绿营汉将,围殴多尼的满蒙败兵。

    继而迅速击穿汉中,夺取陕甘。

    若是如此,只怕孙可望进入南京之时。

    他吴三桂也能进入北京。

    要是这样,他吴三桂又何至于此啊

    只是一次次的选择却让他这位周王走到了今天。

    面对如今的局面,他又该何去何从

    “王爷,事到如今,你当率精骑突围。”

    “前往甘肃等待王屏藩的大军前来会师。”

    “如果事情顺利下的,那么我吴藩就还有希望”方光琛郑重道。

    现在吴三桂的两万多兵马又再一次在西军的攻击下哗散。

    只剩下九千残兵的吴三桂已经无力回天了。

    现在正如李定国带着几千残兵在滇南指望着白文选的大军一样。

    吴三桂也只能先行突围,而后前往甘肃等待王屏藩的大军前来

    当天夜里,九千吴军残部全力发起反扑。

    吴三桂在部将们的掩护下,带着一千多精骑成功地突出重围。

    而后来到秦州。

    “周王驾到,尔等速开城门”

    秦州城下,高得捷风尘仆仆,带着浑身的伤口为吴三桂叫门道。

    然而整个秦州城却鸦雀无声。

    城头上,一个脑袋伸了出来看了一眼,而后又缩了回去。

    “快开城门”一千多血战之后残存的吴军精骑纷纷大喊道。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