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就问你急不急?

    第311章 就问你急不急

    本以为在派出所,更或是事发现场,问过后才知道,事情与李定安想像的不一样。

    失主是一位当地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与台里某栏目的负责人认识,辗转联系之后,他的收藏室成了此次剧组的取景地之一。

    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不小心弄倒了机器,撞翻了博古架。所以,打碎的不止是一樽花瓶,而是好几件。

    失主很客气,说其他的都算了,只赔这件花瓶就行。然后让秘书把打碎的东西和发票一起送到了酒店。

    但摄影师很委屈,讲的声情并茂,说那座架子明明靠着墙,撞了一下之后,却是朝前倒过来的

    制片人直觉摄影师在说谎既便想碰瓷讹人,也不可能讹到央视的头上。

    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凭直觉,最好鉴定一下,和苏秀一商量,她们就想到了李定安。

    苏秀是于徽音的带教老师,对她非常照顾,不止一次给于徽音提过,还给李定安打过电话,正式邀请他担任节目组的嘉宾。因为实在抽不出时候,李定安婉拒了。

    所以于情于理,他都得来一趟。

    到了酒店,剧组正在开会,接到于徽音的电话,苏秀和制片人宁晶一起迎了出来。

    “不是,你们查他做什么”

    “不是,去年京考,我坐他后面”

    沪上拍卖会的时候他也在,每天都看到两人出双入对。

    三个人刚出门,会议室就炸了锅。

    他就是想闹事,也得有适应和熟悉环境的时间

    不是陈总吗

    “要不问问程教授感觉他最好说话”

    谁小于

    顿然间,脑海中浮现出于徽音的身影,崔立的眼珠子瞪的像灯泡。

    “啊他去年才从首师毕业,学的还是文学专业,怎么到了故宫”

    宁晶又邀请了崔立,崔立说是要收拾一下,让他们先过去。

    这是优秀不优秀问题吗

    有人直叹气“中午,小惠说徽音的男朋友来接他,我们好奇,就去看了看。”

    “不是像,而是本来就是长这么醒目,你还能认错”

    因为故宫和国博就隔着一道墙,两边的人相互调用是常态,李定安带组研究蒙古瓷的那段时间,经常看到陈静姝来找他。

    “崔老师,刚那位是谁”

    顿然,宁晶目光扫了下来,会议室里为之一静,鸦雀无声。

    “在会议室”

    “在故宫,就连吕院长都不会叫他的名字,而是称为老师,偶尔的时候才会称一声定安”

    这人开了挂吧

    算是见到了真人很帅气,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温和谦恭,见人就笑。

    不可能吧

    又把他上学时期带同学抗议、逼着学校开除老师、换食堂承包商的那些事情讲了讲。

    “就于大小姐的条件,找个优秀点的男朋友有什么奇怪的”

    宁晶伸出手,他轻轻握住“宁导叫我小李就行”

    “你也是首师的”

    李定安开门见山“宁导,东西在哪”

    倒不是说级别不够,而是考古、文化领域的研究项目评定准则非常高,像三星堆,影响力够大了吧,也才属于“国家级专项基金项目”。

    “李老师不用谦虚”宁晶笑着摇头,“部级项目负责人的含金量,我还是懂的”

    这会再一看小白脸成了真专家

    吕本之和程永权则是夸,说自从李定安到了国博和故宫,馆员们的收入涨了好大的一截。

    说着话,李定安拿起放大镜,将所有的瓷片看了一遍,又拿起了一块碎瓷片摸了摸,还抠了抠断茬。

    崔立是这一期的外景嘉宾,拍摄时,所有镜头中,除了古玩,剩下的全拍的是他,不是主角胜似主角。

    再往下还有,“国家级社科重点专项”、“国家级社科基金专项”、“国家级软科学基金专项”。

    灌的耳风多了,难免好奇,宁晶就顺手查了查然后,她都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压根不是一回事我是说宁导和苏编怎么跟在他后面”

    比如看他形象这么好,穿着又这么普通,就以为条件不好,当成了凤凰男,更或是小白脸。

    又有人翻开了电话本。

    穆振却嗤之以鼻吴院长你数数,李定安去了你们学校,上了几天课

    一群人面面相觑。

    包括吴湘,一年立项的课题够多,但大部分都是校内项目。

    这是实话。

    偏偏哪一方面都比不过

    还有起草薄胎瓷方案时,两人天天都在一块,故宫加国博的人全知道,两人在谈对象。

    崔立笑着,但神情淡了许多,“至于李老师研究的是什么,网上就有,自己去查”

    “您太谦虚”

    “看过,但我是门外汉,就看出是清朝中晚时期的珐琅瓷”

    说着,他就收起了工具,然后背着包出了会议室。

    一提李定安,穆振就竖大拇指,说任教二十多年,见过的刺头学生数不胜数,但像李定安这种让学校领导都挠头、又拿他没办法,头疼之余还有点欣赏的学生,真就没几个。

    有人若有深意的笑了起来。

    看到李定安,宁晶双眼微亮,笑吟吟的伸出了手“李老师,久仰”

    乾隆之后,又根据“瓷胎画珐琅”和“五彩瓷”的技术,研究出了“珐琅粉彩”,单纯的珐琅瓷就很少烧制了。

    所以想不通,这声“李老师”,是从哪论的

    再看姿态礼让、拿放大镜、拿手电,再往旁边一站像极了平时跟在他身边打下手的助理

    再看茬口,很利也很新,没有一点儿拼接复圆的痕迹,百分百刚刚打碎的。

    “快看,像不像中午来接于大小姐的那位”

    “是没敢认他跑这干嘛来了”

    崔立很是惊讶不熟悉李定安的人,肯定不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这群实习生,特别这群女生,平时怎么样,剧组的人全看在眼里年轻气盛,眼高于顶。

    没人敢说话,只能仰着脖子转着眼珠,往讲台上打量。

    一提于徽音,就不太好推了,李定安索性答应。

    随即,他脖子往前一伸“李老师”

    明白了,专门请来鉴定的。

    若论工艺,乾隆时期最为完善,当时内务府研究出了国产的珐琅料,基本再不用从欧州进口。但要论精美,流程之严格,依旧是雍正珐琅瓷为最,拳头大那么一只碗,动不动就上千万。

    “哦对故宫离国博那么近,程教授肯定知道”

    崔立点点头,递上了强光手电和放大镜。

    “对,出了这么大的事故,肯定要总结学习,以免重蹈覆辙,不过不影响”

    宁晶做了个手势,助理打开了门。

    会议室不大,大概三十多号人。屏幕上播放着图片,面前的桌子上还摆着碎瓷片。

    但搁一般的正高研究员,能吃一辈子

    很渊博,也很专业,包括宁晶、苏秀对他都很尊重。

    意思就是才研一。

    像珍珠釉,至少也能达到“软科专项”的标准,像“镜光瓷”,最差也是“社科专项”。要是能往“军工”的方面沾一点,搞不好就成“重点专项”了。

    就上周,杨所开会还提到,李定安陪着陈总去江西考察项目,项目没考察成,他反倒捡了一座王府,还帮京大申请了一大堆的省级和市级课题

    又看了一遍,确实没什么差错,李定安放下了放大镜“八十万不贵”

    也不用怀疑,男朋友也是相比较的内容之一。所以中午见到的时候,肯定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内里白釉,外部绘彩先绘织锦纹,花纹中再添缠枝牧丹,典型乾隆后“锦上添花”的画法。

    “没事,一起”

    他连忙下了讲台“李老师,您请”

    “送于徽音的吧,看,于徽音也在门口”

    “原来这样”

    宁晶和苏秀就明白了确实是意外,该赔就赔。

    转着念头,崔立抬起头,发现是个胖胖的女生。

    “崔老师,他在故宫做什么”

    握手、问候、又稍稍的欠了一下腰一气呵成,不见半点生涩,好像这一套动作已经有过好多遍。

    后面也看到过,而且不止一次。

    只是烧的少,并非完全不烧,虽然精美程度大不如之前,但依旧是景德镇御窑烧胚,再运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画,再由造办处复烧。

    看器形平底、圈足、撇口、圆腹,确实是花盆,比人头还大,但脐眼是实的,仍旧属陈设瓷。

    有人当即点开手机,但怎么查都不到。

    能考进来,情商肯定都在及格线,不会那么直白,但反过来说这样的人物,只需要看你的眼神和表情,就能把你的想法猜个七七八八。

    他刚要介绍,李定安摆摆手“先看东西”

    再看胎质,胚体厚重、质地稍显粗糙、绘法中规中距,画意稍显呆板。与清三代的瓷器比,无论是烧制工艺还是绘画,都有不小的差距。

    “李老师,我是这一期的外景嘉宾您这是”

    “是挺奇怪”

    “研究研究什么”

    但即便是京大,既便是吴湘的学生,也不可能还没毕业,就成什么“客座馆员”

    况且馆员也不是随便就能叫的,这种称呼和职称划等号,至少要到副高和副研究员级别才能这么叫。比如崔立,平时顶多也就把助理两个字去掉,称为“崔研究员”,而不是崔馆员

    说着奇怪,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崔立本来讲的好好的,看到进来人,本能的停下,然后快步下了台。

    像程永权,研究员馆员,正高级别,知名专家,业内权威。但如果负责项目,至多也就是市厅一级。

    吴湘就笑,说李定安现在已经改邪归正,在京大从来没闹过事。

    当然,能进入央视很不容易,骄傲一下很正常。

    就觉得又惊又怪,眼睛直勾勾的瞅着讲台,还小声说着话。

    “然后呢”

    “我知道,是于徽音”

    研究的多了去了,比如吕院长,遇到御瓷方面的问题,第一时间就会找李定安探讨。

    哪像刺头了

    来的路上于徽音介绍过,了解了一些这位宁导还不到四十,在央视文创类的节目的导演和制片人中,已经算是非常年轻了。

    还比如杨所长和丁立成,要是有什么字画看不准,首先想到的也是李定安。

    底下顿时哗然

    吕院长,叫他老师他多大

    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正在强调,比如以后该怎么注意和避免。看到进来好多人,宁晶和苏秀也在,他本能的停了下来。

    包括玉、铜、锡、木等在内的各种礼器和彝器,也会动不动就请他帮忙。特别玉器组,现在研究的省级课题“清代礼器”,就是他的样本。

    突然冒出来了太过出众的,难免会做比较外在形象、内在气质、工作能力

    “李定安在故宫研究什么”

    宁导和苏导对他还那么客气

    李定安定眼瞅了瞅故宫的助理研究员,丁立成的学生,主攻字画,瓷器也有涉猎。李定安就记得,好像姓崔。

    有点印象,好像是刚进台里的实习生

    “当然是做研究。”

    所以像刚刚申请的“南昌朱氏宗祠”、“八大山人故居”、“苗巫文化传承”等省级项目,李定安就觉得划不来研究,也没时间研究,索性全丢给了老师和同学。

    “在开会”

    “哦,我老家在保定,和苏老师也认识”

    再加宁晶和苏秀过于照顾,肯定有人会不平衡,不该比的也会拿出来比比如家庭条件,比如消费水平结果,发现更比不过。

    往上,还有“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项目”。

    “哦哦”崔立回过神,“你说”

    “这位同学,你问这么清楚做什么”崔立开起了玩笑,“李老师有女朋友”

    其他人更不用说对以“古玩元素”为线索,溯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演节目组而言,故宫近似于殿堂,故宫的研究员就代表“权威”。

    带着点调侃的性质,但不是质疑李定安学识和能力,而是过于惊讶他的年龄。

    有人呲着牙,跟喝了醋似的“没然后,就看了看”

    “崔老师崔老师”

    但到这会,怎么就成了于徽音

    “好,谢谢李老师麻烦伱”两人又迎了过来,“我已经让副导安排了,小于也要来,一定要吃顿便饭”

    吕本之和吴湘都不用说,程永权在“蒙古瓷”的项目组,包括穆振,大学里没少给李定安讲课。

    李定安虽然没挂名,但吕院时不时就会请他来观摩,再集中讨论一下,看研究方向有没有偏

    崔立点点头,“李老师现在在京大读研,改专业了,现在读考古哦对,吴教授,就现场嘉宾之一的吴院长是他导师”

    这也太魔幻了

    而这句“久仰”,也并非完全客气。

    确实是珐琅瓷,属于“铜胎画珐琅”的延伸技术,属于清朝独创的彩瓷新技术,诞生于康熙中期,鼎盛于雍正、乾隆。

    “崔老师看过了吧”

    “你说李老师故宫博物院的客座馆员”

    但只是相对而言,仍旧是官窑和内廷出品,而且也属大器形,百八十万还是有的。

    但在业内很有名,担任过元宵晚会的总撰稿,春晚的设计师,国家宝藏的编导,还拿过白玉兰奖。

    一瞬间,上午才见过李定安的那几位全愣住了。

    早被张汉光给屏蔽了

    “崔老师,好巧”

    古新风开播近一年,常驻嘉宾有六位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青,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吕本之,京大文博学院副院长吴湘、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馆员程永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穆振

    完了

    都不用李定安说什么,更不用于徽音告状,这里面绝对会有人想法设法的把自己摘出来,比如主动找宁导或苏导承认错误。

    因为实习不等于正式入编,随时都能退档,甚至可以不用写原因。

    就问你急不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