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生产测试(上)

    “采购价格在12亿欧元,折成人民币大概10亿左右,再加上一些渠道费、运输费之类的,11亿以内可以搞定。”乔瑞达如是回答。

    听到这个价格,王院士的嘴角不由抽搐了一下,很显然,euv光刻机11亿的售价实在是太夸张了一些。沉吟了好一会儿,王院士似是下定了某种决心,对乔瑞达说道“乔同学,我有件事情想拜托你一下,你能不能通过你的渠道,给咱们北大的芯片实验室采购一台euv光刻机,价格就按照你说的来。”

    很显然,王院士和他的学生周老师想到一起去了,北大芯片实验室这次更新设备,为的就是追踪最新芯片加工工艺,与其花五六亿采购duv光刻机,还不如一步到位,花11亿采购一台euv光刻机,至少在未来十几二十年之内,不会落后。

    “这个没问题,具体交易细节,咱们下班后再商议。”乔瑞达爽快的答应了下来,如果这个交易能达成,那是即赚了钱,又支援了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情,当然不容错过。

    接下来几个小时,乔瑞达和一众工程师都在忙碌着安装设备,一直到晚上八点,大家才停下手上的工作,下班休息。走出无尘车间,乔瑞达混在人群中,和王院士、周老师,说着话,往食堂的方向走。

    吃过晚餐之后,乔瑞达将王成业院士和周万达教授,邀请到办公室,继续商谈采购euv光刻机的事情。三人就采购价格、交货日期、设备性能,配套耗材等话题,做了详细的交流。王院士并没有第一时间确认定单,而是想着过几天,等这条包含euv光刻机的生产线安装到位之后,测试一下euv光刻机的加工精度,以及加工效率,如果确实优秀,再下单采购,这毕竟是一宗价值11亿人民币的巨额交易,马虎不得。

    在谈话期间,周万达再次说起乔瑞达可以拿到euv光刻机全套图纸的事情,这让王院士激动不已,拉着乔瑞达的手,再次确认道“乔同学,你真的能拿到euv光刻机的全套图纸这可能会影响到后续一系列的研发计划,来不得半点马虎。”

    乔瑞达认真的点点头,说道“王院士,我很确定能拿到图纸,不过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你也知道euv光刻机的结构非常复杂,零件众多,所有图纸全部画出来,能堆满几个屋子。为了不让对方发现,只能将图纸蚂蚁搬家式的弄出来。”

    乔瑞达之所以如此说,那是因为euv光刻机的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如今只保存在他的大脑之中,想要弄出来,转移到电脑上,或者打印出来需要的时间可不短。这还是有着海量次元傀儡,帮助画图,手打文件的情况下,如果让乔瑞达一个人弄这些东西,怕是忙碌十年,也弄不完。

    “这个我理解,可以慢慢来,只要你能先期弄出部分图纸和资料来,我就可以拿去申请立项euv光刻机研发项目。等项目批准,资金和人才到位,至少也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有这段时间,足够你搞来全部的图纸了。”王院士在以前参与过光刻机研发项目,对其复杂程度,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对时间上并不着急。

    “据我了解到的信息,euv光刻机,是由十几个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家全球顶尖公司,携手搞出来的东西。这其中就包括卡尔蔡司的反射镜模组,由丑国gigahoton公司的极紫外激光器,瑞典的轴承零件,keysight的测量器件等等。要仿制euv光刻机,只靠咱们华夏一个国家,真的能完成吗”乔瑞达提出了他的疑惑,连阿斯麦的euv光刻机都是万国造,博采众家之所长,国内只靠一己之力,仿制euv光刻机真的靠谱吗。

    “乔同学,你可不要小看咱们国内的工业实力,要知道咱们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而且咱们国家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如果说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国家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euv光刻机的生产,那肯定是咱们华夏。更何况咱们又不是闭门造车,一些国内确实搞不定的部位,完全可以拿到国际上去招标,我始终相信,没人会跟钱过不去。”王院士年轻的时候,可以参与过多次技术大会战的人,对国内的技术实力和体制优势,有着充分的认识。

    “好吧,听到王院士如此一分析,我这心里就敞亮多了。我会尽快将图纸弄出来,为国产euv光刻机的尽快诞生,出一份力。”乔瑞达决定,今天回去就安排一些次元傀儡,开始绘制euv光刻机图纸,争取在一个月内,将图纸和技术资料全部搞定,交到王院士手上。也算是他这个重生者,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的一份贡献了。

    接下来半个月,乔瑞达和林孟松、周万达等人,一直在66号无尘车间内泡着。五一七天的假期过了,就打电话给辅导员,再次请了半个月的假,有着王院士和周教授给乔瑞达站台,请假当然没问题。

    安装这条芯片生产线用了四天时间,调试设备,却花了十天时间。这还得益于乔瑞达提前在次元空间内,搭建了一条同样的生产线,摸索出了各台设备的参数设置和生产流程,现在不过是将那些参数设置,从次元空间搬到现实中来。半个月后,生产线调试完成,乔瑞达立马抽调最精干的一批操作工人,来到66号无尘车间,开始进行第一次试生产。说起这批工人,还是过去这半年时间里,林孟松等人,在瑞达电子厂那两条芯片生产线上培训出来的。这批工人每一个都有着本科以上的学历,集成电路、微电子、自动化或相关专业毕业,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不俗的动手能力,这才能在半年内,初步掌握芯片生产线的操作技巧。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