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2

    多顾念李氏一族之功劳,或是有多信任李牧绝不会反,而是,他们从数番秦军攻赵皆无功而返一事,看出李牧于赵国之重要,不啻于当年白起于秦国之重要。

    有李牧这当世名将为赵国守住国门,他们的土地财富,才能安安稳稳揣在赵国境内,无须担心秦人或匈奴人打进来而劫掠一空正因如此,宗室也愿意与李氏一族保持良好关系,以笼络李牧为赵国死心塌地卖命。

    一个对赵国如此重要之人,那昏君竟不声不响将他杀了,众人如何能忍

    在这熊熊怒火之下,宗室开始密谋更换赵王一事,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很快,赵国又传开了新的流言李牧并未谋反,他乃是因郭开之谗言,而被赵王冤杀的

    这流言很快便如燎原之野火,疯狂蔓延到赵国的大街小巷。

    先前,百姓们不忍让众人指摘战神李牧,大多人听闻他谋反被杀一事后,都会下意识地保持缄默不与人讨论,是以,此事朝廷虽公布了,民间却一片静悄悄,并未实现郭开期待的李牧被千夫所指之盛况。

    至于那些早就知晓李牧已逃走的代郡百姓,更是默不吱声假意信了赵葱这消息,绝不敢让人发觉此事。

    但这回,李牧实则是被冤杀的流言一起,赵国百姓便沸腾起来了,在他们心中,能为大伙抵挡北边蛮夷与南边秦人的李牧将军,可比那昏君重要万倍

    是以,既悲且怒的百姓们,开始在各地悄悄自发为李牧盖泥祠,并在有心人的授意下,让自家孩童吟唱“李牧死,郭开在,赵国亡”的童谣。

    如此一来,宗室便联合部分利益一体的大臣多番上奏,以“郭开构陷忠臣触犯众怒,还请王上早些将此奸贼除去”的名义,逼迫赵王“杀”郭开。

    他们自然知晓,赵王绝不肯杀他最信重的恩人郭开,正因如此,他们才会这般反复上奏,以让赵国众人看清这一味包庇奸贼之昏君,德不配位,自该退位让贤

    正在赵王怒不可遏,听了太后的建议打算破罐子破摔,找来郭开商议要调遣军队将宗室族人挨个剿灭之时,楚军浩浩荡荡三十万人北上、并于蓟城与齐燕二王会盟一事,传到了邯郸。

    明眼人皆能看出,三国此番若是要攻秦,又岂会单单撇下赵国

    于是,眼看就要爆发的赵国内乱,倒是顷刻间应声而止,宗室子弟纷纷命人快马加鞭跑回封地,秣兵历马严防死守,而赵王在惊慌失措之下,下诏传李牧回邯郸保护自己直到郭开哭嚎着提醒他,李牧那逆贼,已被杀啦

    而闻知这天大喜讯的三国联盟,很快就迫不及待从距邯郸不远的蓟城发来国书,要求赵国立下盟约,将从秦国手上得来的九座城池,尽数献与他们,否则,百万联军将立刻伐赵。

    赵王心痛难忍之下,权衡再三,打算派人前去讨价还价,留下三座城池而分六座给三国,却被郭开极力劝阻了。

    郭开当日会改口同意蒙恬要带走李氏全族一事,正是觊觎秦国那九座有煤矿与高产粮种的城池,在他眼中,将其中二三城从君王手中哄骗到自己手中,乃是早晚之事,故而早将其视为郭氏之私产。

    须知,赵王手上若有九座城池,他自能轻而易举分走两三座,但若赵王手中只剩两三座城池,他便会一座也分不到,如何肯让三国之人前来分走

    是以,以郭开之精明算计,自然认为当务之急该派赵国军队与三国开战,如此便能保住他的城池赵国如今虽不如往昔强盛,但为与强秦和匈奴对抗,各地边军与朝中军营人数加起来,却也是有六七十万之多的。

    他坚信,以赵国六七十万大军对阵三国乌合之百万大军,乃是胜券在握。

    故而,郭开这趟坚持以“王上今日若妥协六座秦国之城,齐楚燕必会看出赵国软弱而得寸进尺,待明年再集兵百万,提出要瓜分我赵国数十座之城,届时,赵国纵便怒而发兵,亦白白损失了先前那几座秦国富饶城池啊”为由,再三劝赵王命司马尚集结三十万人死守邯郸防备齐楚大军,再命赵葱率大军严守代郡应对燕军来袭,同时派人一口回绝三国之无礼要求。

    在他连哭带劝的攻势之下,赵王很快感动得涕泪连连,深感相国乃赵国忠贞死节之臣,哪有不赶紧依言而行的

    殊不知,他此举正合齐楚燕三国之意,三国此番合兵百万,岂是只为那九座城池而来不,他们要的,还有赵国广袤之中原沃土,与北地肥美辽阔的养马之地

    十月下旬,齐楚六十多万大军从蓟城出发直奔邯郸邺城而来,而三十多万燕军则气势汹汹南下攻打代郡,三国全力围剿赵国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而与战火纷飞的赵国相邻的秦国,倒悠闲地按时忙完了秋收秋晒,远比往年更丰盛的数千万石高产粮食,圆满收进了朝廷先前扩建的宽阔粮仓之中。

    在完成秋收之后,嬴政又立刻下诏命各地士卒即刻归营,王翦李牧等人也立马着手操练大军,以做好三国意图偷袭之准备,一切皆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一年,秦国勤劳的庶民之家,无论是老秦人还是新秦人,在缴完朝廷税赋之后,家中至少能余下两三百石粮食比起往年七八十石而言,这意味着,每一户人家都能吃饱了

    除了主食稻麦、玉米、菽豆、红薯土豆之粮,他们还按自家土地所种之作物,分到了油菜籽、花生、蔬菜、苹果等各色足以改善生活的副食作物。

    如此一来,秦国各处城池乡闾之间,都撒满了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忙着分享自家吃饱饭、尝到新作物的喜悦都来不及,又哪来心思讨论赵国之乱象

    前来阳武郡担任郡丞的萧何,正与乔装成逃难赵商、而下乡体察民情的韩非一道,坐在一处大槐树下,手中捧着百姓执意塞来的热气腾腾烤红薯,跟着大伙当众品尝着香甜的红薯呢比起淡而无味的土豆,他们更是无比喜爱这红薯,毕竟,甜味对这时代的平民而言,是何其奢侈的享受。

    往日腼腆而内敛的乡民,此刻正红光满面地在郡守大人面前,尽情地分享着他们丰收的喜悦。

    一位精瘦的老者边吃边细细回味这津甜的香味,正对众人感慨道,“老朽只在幼时随阿父去远亲家中,参加伐柯之筵才得过半块饴糖未料到,活到这把岁数,竟还能吃上这一咬一口甜味的红薯,香啊”

    大伙连声幸福地附和着,有人揉了揉鼓鼓的肚皮,打了个嗝乐呵呵道,“这秋收一过啊,我家中便足足连吃了三日白面馒头,管饱这般好的日子,真是从也未曾见过”

    说着,他又满足地打了个嗝,此举若在列国贵族看来,着实是粗鄙不堪,但对这些庶民看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