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备战

小说:蜀臣 作者:茶渐浓
    与以往不同,此番魏大将军曹真想攻伐巴蜀的计划,魏国庙堂皆是一片附和之声。

    最大的缘由,自然是北疆与东南线今岁无有战事。

    如若现今不趁机攻伐,恐以后便是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局面。

    已然称帝且与逆蜀结盟的孙吴不必说,只要讨平内部叛乱,必然再度策应逆蜀出兵。

    而北疆的安稳,恐难持久。

    因梁习刚刚病故了。

    梁习,陈郡柘人,乃魏武曹操擢拔的名臣。

    任职并州刺史期间,打击豪右,大败匈奴各部与鲜卑轲比能,在北疆威信甚着,乃是魏国威慑及安抚北疆的倚仗之一。

    他的病故,恐自魏曹操与魏文曹丕时期,迁入并州的鲜卑各部保塞大人及匈奴各胡将与郡县豪右勾连,心生恣睢而添动乱矣

    再者,乃是魏国内部矛盾需要转移。

    天子曹叡下令,严查豪族大户侵吞屯田之地,以及以强硬态度推行备战法令后,得益九品官人制的世家们便开始心怀不满之心。

    放弃凉州之言,虽然不再提及,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了内部的安稳,魏国需要战争来转移内部的矛盾。

    如果此番伐逆蜀、夺回陇右之地,得彰显魏国的兵威,所有非议之声皆会冰消雪融。

    最后,乃是关乎于凉州与西域。

    于魏文帝曹丕即位时,西域的鄯善、龟兹、于阗等小国便各遣使奉献。亦让魏国置戊己校尉,再度开通了西域的丝路贸易。

    而去岁冬十二月时,又迎来了大月氏王波调遣使魏国奉献。

    此乃魏国上下皆欢腾的事,亦是曹魏代汉乃威加四海、天命所归的体现。

    因为连番被匈奴、乌孙所击败的大月氏,早就迁徙出了西域都护府管辖的范围,远在大宛之西。

    然而,大月氏的使者,尚且提及了希望与魏国加大蜀锦的贸易。

    蜀锦乃逆蜀所有也

    亦是说,凉州各部羌胡部落以及豪右,皆在暗中与逆蜀有贸易往来

    如若不尽早讨伐巴蜀之地,恐凉州人心慢慢倾斜于逆蜀,他日更难讨伐矣。

    且为了长治久安,焉能坐视逆蜀组建骑兵

    诸多缘由汇聚在一起,便成了魏国庙堂皆异口同声的局面。

    不过,兵出的路线,则是微微调动了下。

    源于游骑斥候及细作传递的情报,大将军曹真乃是打算佯攻武都及汉中郡,关中主力与凉州驻军合兵十余万进军陇右。

    然而陈群、刘晔及杨阜等重臣,皆持有不同意见。

    乃是觉得走安定郡取道萧关入陇右,地势慢慢升至近二三百丈之高,辎重粮秣运送亦难于供应如此多的大军。

    且逆蜀在渭水之北所设的戍围甚多

    曹真若是以主力悉数出萧关,恐难于铺展开来,形成空有兵力优势却无法彰显。

    是故,以此番可动用十八万大军为由,建议汉中及陇右同时强攻

    以兵力优势碾压逆蜀的国力式微,且抵消逆蜀的地利优势。

    让兵力寡少的逆蜀,只得将将士铺展在漫长边境上,进而变得防守薄弱届时,不管哪一处出现不支之象,便会引发全局崩溃

    对此,曹真没有反驳。

    虽然如此主次不明的进军,同样分散了自军的兵力。

    然而身为督帅的他,却可以通过调度各部将士兵出的时间,亦然可有主次之别。

    譬如,让乌水流域及安定郡的大军暂且按兵不动,待其他进军汉中的各部将逆蜀注意力悉数吸引了后,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出

    以虚实之道,收奇兵之效。

    是故,他作别天子曹叡后,便赶归关中厉兵秣马。

    魏国列位重臣在定策罢,也悉数忙碌起来,拨备辎重粮秣等等。

    因为此战意义,一如昔日的石亭之战。

    胜了,便可将逆蜀驱逐归巴蜀之地,让其继续困守地小兵寡,待日后被占尽天下富饶之地的魏国碾灭。

    如若失败了,恐魏国的西线也将陷入被动防守。

    在逆蜀反复来袭的拉锯战中,失去凉州羌胡部落及豪右之心,进而丢失凉州疆域。

    不过,己方兵力优势如此明显,哪怕不能取胜,亦可两败俱伤吧

    两败俱伤,也可算是魏国惨胜了。

    毕竟此番魏国出兵颇多,却尚不能称为倾尽国力一战。

    而逆蜀每每动兵,皆算是将国运孤注一掷。

    又如何能长久呢

    关中与荆北大严、大军将出的动静,自然是无法瞒住他人。

    抑或者说,曹真本就不打算隐藏意图吧。

    江东孙权得闻后,便有些惋惜此战不逢时。逆魏大军将西北赴,他若此时进军东南,便无忧彼尚有援军来救了。

    因而,他遣了数部兵马在淮南扰边,看有无得利之处。

    而驻守在南郡江陵的朱然部,则是枕戈待旦。

    江陵城在大江北岸,素来是江东进军荆北的桥头堡。

    作为孙权少时读伴的他,备受信任且拥有独断之权。

    先隔岸观火,看有无趁火打劫的可能,权当是策应两国共盟北伐吧

    再者,唇齿相依之下,助人便是利己。

    如若能攻破逆魏数个戍围,抑或者掳掠些黎庶及辎重归来,亦是消弱了他日逆魏兵马南下的实力。

    何乐而不为呢

    大汉得闻后,亦严阵以待。

    丞相诸葛亮勒令各郡兵马严守关隘及险要,且再度从蜀地调拨了兵马来守。

    乃是李严。

    今岁初,李严便上书与天子及作信于丞相,声称自身想领本部万余人前来陇右作战,图报先帝托孤之恩。

    且言辞颇为诚恳。

    以自身年齿已过五旬为由,声称今再不领军征伐,恐他日便无有机会矣。

    对此,丞相并不好回绝。

    毕竟先帝刘备托孤时,授予李严的职责乃是统御中外军事。

    且求随征而战,乃是一腔忠节报国之心。

    那时,丞相以粮秣尚且不丰与未到大战之时,以及相府长史张裔刚刚病故、正需他留在成都安稳时局为由委婉回拒,让其再留在成都一二年再北上。

    不过,如今却恰逢其会。

    逆魏即将大举来袭,乃大汉生死存亡之际也,自是将举国兵力皆调来。

    尤其是,李严的本部万余人颇为精锐。

    乃是夷陵之战后,先帝刘备将一些残军老卒转给李严麾下充任低级将佐,训练出可守御国门的精兵。

    是故,李严得偿所愿率军北来。

    被丞相上表天子而征,遣来汉中郡沔阳县驻守,守备褒中县的褒斜谷。

    前将军赵云则转去成固县驻扎,督后将军袁綝、扬武将军邓芝、黄金戍围督霍弋、后参军刘敏等人守备傥骆道,以及走子午谷与司马懿合兵来袭的黄金峡。

    李严官职高督兵寡,赵云官职低却督兵,如此调度倒不需要担忧有冲突。

    缘由之一,乃是刚刚北上的李严,对汉中之地尚未熟悉,不好越俎代庖。

    另一,则是赵云乃是如今大汉履历最深的老臣,且又以厚德着称,备受朝野敬仰。李严见了也常率先拱手笑脸相迎。

    而武都郡的守备,则是太守张翼再增兵两千,亲自督五千兵力扼守大散关。

    领护羌校尉的姜维,以其本部乃善于山谷作战的羌人为主,别遣去扼守褒斜谷连接陈仓道的联云栈道。

    连阴平太守廖化,都率领将士进驻了武都郡羌道之北的沓中。

    沓中的上方,乃是洮水支流迭藏河,可急行军二三日便可杀入临洮的望曲谷。

    因为已升迁为征北将军的马岱,将率领本部西凉铁骑及征调烧当种羌,从河关县的积石峡威逼逆魏西平郡,减轻高翔部扼守陇西郡的压力。临洮索西城一带的牧马场,便仅剩下了尹赏在守备,恐参狼种羌会有异动。

    谋事谨小慎微的丞相,不会疏忽于此。

    让廖化进军,严阵监视望曲谷,便是未雨绸缪。

    且丞相以汉中与武都二郡易守难攻为由,丞相暂时不调遣陇右各部归去。

    乃是暂留在天水冀县充当机动援军,有备无患。

    自然,各部所需的粮秣及辎重,皆先行分调拨给,囤积以安军心。

    各部转运之卒,相望于道。

    忙碌的困顿及备战的压抑糅合在一起,便有了些不谙之声。

    志在建功立业的左将军魏延,见大战将至而粮秣辎重转运颇慢,心中不耐,便亲自驰马归来催促。

    主事调拨物资之人,正是迁为相府副长史的杨仪。

    此二人皆是性情桀骜、自视甚高之辈。

    三言两语便起了争执,魏延大怒之下,拔刃挥舞作势将杀之,唬得杨仪当即泣涕横集。

    万幸,佐事之人费祎与诸葛乔皆在署内。

    二人见状,连忙起身劝解,方让此闹剧收场。

    事后,魏延被丞相以对同僚拔刃申责,遣回驻地;而杨仪亦然以言辞不当被见责。

    只不过此二人的职责,倒是没有卸任。

    就是让其他平日里没少受魏延及杨仪之气的各部将率,以此事暗中作谑于言。

    连张苞都不能免俗。

    他如今在萧关道,暂归郑璞节制。

    汉阳郡的守备,乃是以平襄城与阿阳城为后方,沿着山川河谷修筑戍围。

    平襄城一直都是魏延的驻地,他尚且兼顾着长离水河谷的守备。

    而阿阳城,则是陈式部在守备。职责乃是护着在萧关道驻守的郑璞部,以及扼守北下陇关道的通道。

    算起来,陈式的职责很轻松。

    缘由之一,乃是一旦逆魏大举来袭,丞相必然会增兵来护卫陇关道,他以本部坚守城池不失并不难。

    另一,则是驻守在外的郑璞,所节制的兵力很多。

    他本部便有三千士卒。

    而因张苞被调任去掌重骑,让柳隐代领的两千“蜑獽”军,丞相此番也划归到了他的麾下。

    亦是说,以所掌兵马数目而算,郑璞如今乃是没有重号将军之职却有之实的将领。

    对此,军中各部宿将没有什么异议。

    盖因郑璞随征以来,筹划策算及领军战获的功勋,升迁为重号将军绰绰有余

    一直没有被迁职,不过是丞相担忧他年少而居高位,恐会导致恣睢及轻敌之心,便以实封食邑分了他的战功罢了。

    不过,人们也隐隐有所悟。

    此战过后,只要郑璞没有调度失当,定会升迁为重号将军了。

    因为郑璞的玄武督军职位被丞相转给了张嶷,且节制了“蜑獽”军,就是最显着的信号。

    别督,本就与杂号将军职权类同。

    如若不是即将迁为重号将军,怎么能统率两位别督且兼领杨霁的五百骑兵呢

    陈式与郑璞不是第一次共事了。

    因而,也相处得十分融洽。

    不仅倾力支持郑璞部所需的辎重,还常常遣军协助郑璞查探敌情。

    不仅是因为尽忠职守以及雷厉风行的性情,更因为他心中隐隐有所期待。

    他乃军中老人了

    资历与能力等等各方面,皆不比高翔与马岱等人差。

    但如今高翔为镇西将军、马岱为征北将军,他的职位前缀却依旧是“安西”。

    其中缘由,不是丞相偏允,乃是他的时运不济。

    军中升迁,唯有军功。

    而他逢大战时,不是驻守就是在赶赴支援的路途上,没有赶上战获的军功

    此番扼守在抗逆魏的第一线,他也想与郑璞齐心协力积累战功,让自己的官职再提一提。

    不为虚荣,亦不为争权,更不是贪图那点俸禄。

    军中男儿,就得争这口气

    再者,他年纪也不小了。

    古往今来,随军而征,鲜少有高寿者。

    戎马数十年,孰人身上没有点伤病隐疾什么的

    他早就看淡了生死,也想着给自己争取个好听点的身后名。

    对此,郑璞并不知道。

    他仅是带着对陈式忠厚的感激,悉心巡视着所辖的防区。

    落下营寨之地,依旧是昔日他与马谡共守之处,蜑獽与玄武两部别开落营,相互呼应呈掎角之势。

    唯有的不同,便是物是人非。

    譬如最初的玄武军士卒,绝大多数都埋骨于此山道河谷中。

    心中略带感伤的郑璞,与张苞驻马在山道缓坡上,极目远眺着泾水支流蜿蜒入萧关的谷道,看着关隘上方那杆绣着“魏”字的军旗,默然无语。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笔迷读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